看了这个视频,不知道那些动不动就嚷嚷“月薪三千”的有何感受。 在这个人均GDP

士气沉沉 2025-11-10 14:24:54

看了这个视频,不知道那些动不动就嚷嚷“月薪三千”的有何感受。 在这个人均GDP是我们5倍、号称自由主义的国度,一切都是丛林社会的原则,生死自由。当然,如果你认为自己能成为肉食者,这个社会还是蛮舒服的。关键是,你是肉食者吗?更要命的是,自己本来就是草食者,还误以为自己是个肉食者。 视频中,这些像虫子一样蠕动的美国人,其实都是毒品成瘾者,他们的命不久矣。也许有人说,谁让他们吸食毒品,活该。很多美国人真不是因为好奇吸食毒品,而是因为治病。据统计,美国瘾君子人群中,一大部分就是因看不起病,长期服用止痛药,慢慢染上了毒瘾的。 视频中那些形同枯槁、步履蹒跚的人,他们的生命正在被毒品一点点吞噬。或许有人会冷漠地甩下一句“活该”,认为这是他们自甘堕落的选择。 但事实的真相,远比这种简单的道德批判要复杂和残酷得多。许多美国人的毒瘾之路,并非始于追求刺激的派对,而是始于一间间看似正规的诊所。 这背后其实是一盘大棋,一盘由大型药企精心策划、持续了数十年的商业大棋。上世纪末,以普渡制药为代表的医药巨头,为了推销其明星止痛药奥施康定,投入巨资进行营销,贿赂医生,系统性地淡化甚至隐瞒其惊人的成瘾性。 他们宣称阿片类药物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几乎不会上瘾”,将成瘾风险描述为“小于百分之一”。在利益的驱动下,无数医生变成了“药丸工厂”,向饱受工伤、术后恢复或慢性病折磨的患者,大量开具这种“合法的毒药”。 更吊诡的是,当这些患者因为医疗费用高昂,或者只是因为一次意外的伤病,不得不依赖止痛药来维持正常生活时,他们便不知不觉地踏上了这条不归路。 起初是遵医嘱服药,后来是加大剂量,再到后来,当医生因为监管趋严而拒绝开药时,他们已经深陷毒瘾无法自拔。为了缓解痛苦的戒断反应,他们只能转向黑市。 而黑市上,更便宜、更易得、也更致命的替代品——海洛因和芬太尼,正张开着血盆大口。芬太尼的威力是海洛因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几粒盐的剂量就足以致命。 许多吸毒者甚至不知道自己吸食的毒品里掺了芬太尼,直到呼吸骤停,生命戛然而止。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个人选择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的、从医疗到社会全方位的溃败。 这也是为什么特朗普在任时,紧紧抓住芬太尼问题大做文章,并试图将责任甩给中国,能够在美国国内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他确实敏锐地捕捉到了民众的痛苦和愤怒,将芬太尼危机描绘成一个外部敌人输入的“毒药战争”。 这种叙事简单、直接,且容易理解,成功地为民众的绝望情绪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然而,特朗普把病瞧出来了,却开错了药方,或者说,他故意抓错了病因。 将矛头指向外部,恰恰掩盖了美国社会内部更深层次的病灶——那是一个被资本绑架的医疗体系,一个贫富差距悬殊、社会流动性凝固的经济结构,以及一个在“个人自由”的口号下,对底层民众苦难视而不见的文化惯性。 这场席卷美国的“鸦片战争”,其根源不在于国境之外,而在于其内部。它源于资本的贪婪,监管的缺位,以及一个社会对“失败者”的系统性抛弃。 当一个人因为看不起病而被迫依赖药物,又因为药物成瘾而被社会彻底边缘化,最终在街头像虫子一样蠕动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文明社会”光鲜外表下的脓疮。 这个故事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不同社会制度下,个体在系统性风险面前的脆弱与无助。 当一个体系的裂痕变得如此之大,以至于吞噬了无数生命时,我们应该把目光投向哪里?是寻找一个方便的替罪羊,还是审视我们脚下正在开裂的土地?这个问题,或许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0 阅读:78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