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阴谋!军事专家杜文龙提醒,美国这次南海坠机事件,我们不能光看热闹,看表面。不排除美国进行各种其他的侦察行动和测绘行动。这是我们必须引起警惕和关注的。 2025年10月26日下午,南海海域上演了罕见的军事意外。 一架MH-60R反潜直升机率先坠入海中,紧接着不到半小时,另一架F/A-18F战斗机也紧随其后栽入碧波,事发地点距离海南岛仅900公里左右。 美国太平洋舰队迅速发布通报,宣称五名机组人员已全部获救,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这样的快速回应看似坦荡,却掩盖不住诸多不合常理的细节。 作为反潜领域的王牌装备,MH-60R直升机本身就搭载了先进的水文探测设备,能够精准测量海水温度、盐度和海流数据,这些信息对于潜艇导航至关重要。 而F/A-18F战斗机常被用于执行电子侦察任务,携带的专用设备可收集区域内电磁信号和地形情报。 两架具备侦察功能的军机在同一区域短时间内连续失事,这样的“巧合”实在令人难以信服。 杜文龙的分析一针见血,他指出美国在南海的军事行动向来“醉翁之意不在酒”,此次坠机很可能是其惯用的“遮掩术”。 美军在南海的水下地形认知存在明显短板,这一点早已不是秘密。 2021年10月2日,美国“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南海撞上海底山体,导致艇身严重破损,十几名水手受伤,那次事故直接暴露了美军手中南海水下地图的粗糙程度。 南海海底地形复杂,遍布山脊、深渊和峡谷,还有随时可能移动的沙丘,没有高精度的地形数据,核潜艇就如同摸黑行驶的车辆,极易发生意外。 从那以后,美国就一直想方设法弥补这一短板,而“事故救援”恰好成为了最冠冕堂皇的借口。 回顾2022年1月24日,美国卡尔・文森号航母上的一架F-35C战斗机坠入南海,当时美军大动干戈组织打捞,动用了包括侧扫声纳和多波束测深仪在内的大量高精尖设备。 表面上是为了回收战机残骸、防止技术泄露,实际上那些设备在打捞过程中,早已将周边海域的海底地形数据扫描殆尽。 如今历史似乎正在重演,此次尼米兹号航母军机坠海后,美军立刻封锁了周边海域,禁止其他船只靠近。 随后派出的所谓“救援船队”中,就包含了专门的海洋调查船。 这些船上搭载的测绘设备,能够在短时间内绘制出高精度的海底三维地形图,为美军潜艇未来在南海的活动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美军的操作逻辑其实不难理解,南海作为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战略要冲,是美国印太战略中的核心区域。 要在这片海域保持军事优势,水下控制权至关重要,而掌握高精度的海底地形、水文气象数据,是确保核潜艇隐蔽航行、精准打击的前提。 正常情况下的侦察测绘行动容易引发周边国家警惕和反对。 但以“救援失事军机”“回收涉密设备”为借口,就能名正言顺地在目标海域长时间停留,开展大规模侦察活动。 这种“一石多鸟”的策略,美国早已运用得炉火纯青。 杜文龙强调,美军所谓的“搜救”范围往往远超实际需要,其扫描的区域面积和持续时间,都与单纯寻找两架军机残骸的目标严重不符,背后的真实意图不言而喻。 中国外交部的回应展现了足够的理性和克制,表示如果美方有要求,中方可以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若美方接受援助,中方船只便能合法靠近事发区域,实时监控美军的一举一动,让其难以暗中开展测绘活动。 若美方拒绝,则等于变相承认其“救援”并非唯一目的,自行暴露了真实意图。 事实上,中国在南海的海空监测系统早已实现全面覆盖,岛礁上的雷达设施和海上的监测船只,能够对相关海域的军事活动进行实时跟踪,美军的任何小动作都难以逃脱监控。 值得注意的是,美军近期在南海的军事活动异常频繁,航母编队频繁穿梭,所谓的“自由航行”次数不断增加,高强度的部署让装备和人员都处于疲劳状态。 美国海军统计显示,2025财年已经报告了12起A级事故,尼米兹号作为现役最老的航母,本身就存在维护保障方面的漏洞,这些客观因素确实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但将此次连续坠机完全归咎于偶然因素,显然忽视了美国在南海的战略诉求。 杜文龙认为,即使事故存在偶然成分,美军也必然会抓住这个“天赐良机”,顺势开展侦察测绘行动,将偶然事件转化为战略收益,这是美国一贯的行事风格。 国际社会对于美军在南海的小动作并非毫无察觉,不少军事观察人士都注意到,美军近年来在南海的“事故”似乎总能精准地发生在具有战略价值的海域。 每次事故后,美军都会以各种借口扩大活动范围、延长停留时间,其行为模式的规律性极强。 南海不是美国的“后花园”,周边国家都有权利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和区域和平稳定,对于美军这种借“事故”之名行“侦察”之实的做法,保持警惕是必要的。 信息:美航母南海连坠两机,真的是“燃油质量不好”吗? 2025-11-04 11:59 来源:央广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