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特讯!美国前总统拜登通告全球:特朗普让国家蒙羞,罕见措辞引全球关注 拜登最近在内布拉斯加州的民主党集会上,直接把话说到骨头里,82岁的他罕见地用上了“拆除球”这种狠词,直指特朗普“让国家蒙羞”。 大家都在盯着这场口水仗,背后其实是美国政治极化的老毛病再发作。这不是简单的嘴仗,而是关系到美国体面和制度根基的大事。 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白宫东翼原本象征的是美国历史与权力的严肃,但特朗普偏要搞个大动静,已着手拆除东翼部分区域改造为全新宴会厅,还称“不会影响现有建筑”,新厅面积达8300多平方米,最初设计容纳650人后又计划扩张至999人。 拜登抓住这个机会,直截了当地说,这就是“拆除球”本尊,把公共场所当成自家后花园,原本是全美国人骄傲的地标,硬生生变成了某个人的炫耀空间。 据媒体报导,该计划预算高达2.5亿美元,特朗普声称费用全部来自私人募捐,不花纳税人一分钱,但筹建过程中曾设宴招待富商高管募资,引发“付费入局”的利益冲突质疑。 美国“建筑历史学家协会”也表达高度关切,称此举是白宫83年来首次对建筑外立面重大变更,且审批程序存疑。 其实,特朗普在任上这种公私界限模糊的做派不止一次,小布什时期白宫首席伦理律师就批评其募资改建行为“有失体面”,易影响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这一系列操作,活脱脱地把“美国优先”口号打了个反面教材,口头上说为美国好,实际上却引发公私利益纠缠的争议。 这种象征性的转变,不止体现在一栋楼的改造上,更是对美国公众责任感的消解。制度的严肃性一旦蒙尘,外界看美国的眼光自然也变了味。 拜登这次把“拆除球”当成象征,其实是在讲美国民主的根子经得起几下折腾。司法独立、选举诚信、媒体自由,这三样东西,本来是美国引以为傲的招牌。 可近几年,特朗普多次指责司法系统,动不动就把法官标签成“奥巴马法官”,公开质疑司法公正。2020年大选后,特朗普高举“停止偷窃”的招牌,结果直接引发了国会山骚乱,震惊世界。 根据美国媒体的数据,那场骚乱后,只有40%的美国人还相信选举是公平的。国际上也有声音说,美国这个“民主灯塔”已经不那么亮堂了。 许多国家都在盯着美国,觉得这个曾经的榜样如今回头看也不过如此。拜登是过来人,见证了制度的起伏,他这次批评,不仅仅是个人恩怨,更是把制度的脆弱摊在了阳光下。 民主不是一天就能毁掉,但一锤一锤敲下去,总有一天会露出裂缝。这些制度的漏洞,不光让美国内部争执不断,也让世界看到了美国的另一面。 在拜登看来,“让国家蒙羞”不仅仅是抽象的制度危机,更是现实生活里的阶级背离。特朗普的税改政策,虽然喊着“帮老百姓”,其实让富人获利更多。 疫情爆发时,特朗普的领导风格也没给底层百姓带来什么安慰。口罩该不该戴、疫苗要不要打,全成了政治口水战,结果美国新冠死亡人数超过一百万,而同时美股却一路高歌猛进。 资本市场和普通人的生活完全脱节。经济数据好看,却掩盖不了民众的疾苦。美国的“形象危机”就这样发生在全世界眼皮底下,盟友摇头,百姓叹气。 所谓“蒙羞”,一方面是美国在国际上的信誉打了折扣,另一方面则是国内社会的道德感、认同感也被撕裂得七零八落。 拜登的批评,不单是对特朗普个人的质问,更像是对整个国家风气的警钟。美国社会撕裂,根子在于精英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政策的天平失衡,民众的信心自然也就跟着滑坡。 从拜登罕见的重话里,不难看出他对当前局势的忧虑。特朗普主义带来的冲击,不光是个人风格的问题,更是一种制度风险。眼下美国2026年大选临近,政治极化有增无减,社会撕裂难以缝合。 拜登辩论表现不佳后,民主党内部甚至出现要求其退选的呼声,显示两党竞争的激烈与内部分歧。新华社的评论也提到,美国两党互不信任,民调显示,信任度都不到一半。 现在的美国,重建制度的难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拜登用“拆除球”做比喻,提醒大家守住底线,但重建比批评难多了。美式民主的大戏,能否走出低谷,还得看谁敢真正举起重建的锤子。 参考资料:拜登“炮轰”特朗普:让美国蒙羞 2025-11-09 16:36 红星新闻 2026年选举临近,民主党斩获特朗普回归以来最大胜利 2025-11-05 17:51·新浪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