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美军为了打下一个阵地,动用飞机大炮,打了7天7夜,却怎么也打不下,还以为有重兵把守,谁知上面只有一个志愿军。 那年 7 月,朝鲜金城以南黑云吐岭,正上演一场战争奇迹般的阻击战。 美军集结一个营兵力,配百余门火炮、四架轰炸机,向不到 0.3 平方公里的小山头发起猛攻。炮火将山头削低两米,轰炸持续七天七夜。 美军始终无法踏上阵地,认定阵地上至少有志愿军一个加强连,却不知守在这里的只有四川籍战士赖永泽。 “班长,敌人又冲上来了!” 最后一名战友的喊声被炮弹爆炸声淹没,赖永泽趴在交通壕里。他右手食指因长时间扣扳机,已弯曲变形,再也伸不直。 21 岁的他正面临最严峻考验:阵地将失、战友牺牲、弹药告急,山下美军仍在不断冲锋。 没人知道,这位浴血战士在朝鲜战场坚守三年,却没真正上过前线。1950 年 10 月,他作为第一批志愿军入朝,负责修工事、运物资。 看着战友前线拼杀,他写了五封请战书,均因任务需要被拒。“我来朝鲜是打仗的,不是搬石头!” 见伤员被抬下阵地,他总会攥紧拳头。这个四川绵阳涪城区的小伙子,心里始终燃着保家卫国的火。 7 月 13 日,金城战役打响。志愿军 1100 多门火炮同时开火,一小时内突破敌军四个师防线。 赖永泽所在的 60 军 180 师 538 团 2 营 6 连作为穿插部队,沿防线向敌后猛插。他们冒雨跨过金城川,在泥泞中前进,14 日深夜攻占黑云吐岭。 这座紧邻华川公路的高地,切断了敌军后撤路,战略意义关键。 美军总司令克拉克急调五个师,扬言 “发动最大反攻”,惨烈争夺战就此展开。 17 日凌晨,前沿阵地伤亡惨重,赖永泽所在五班接到增援命令。排长李金堂拍他肩膀叮嘱:“阵地没工事、弹药少,靠你们机灵勇敢守住,等增援!” 憋足劲的赖永泽立誓:“人在阵地在,与阵地共存亡!” 带 10 名战友登上阵地,赖永泽立即勘察地形。阵地只有 15 米长的交通壕,无掩蔽部和掩体,战士蹲在里面仍露半个脑袋。 他果断将全班分三个战斗小组,守阵地三面,同时下令:“没我命令不准开火,放近了打!” 这是他三年运物资总结的经验:志愿军弹药少,要以最少消耗换最大杀伤。 美军冲到 30 米处,赖永泽下令开火,手榴弹、冲锋枪齐发。冲在前面的美军倒下一片,后续部队逃窜。 从天亮到傍晚,这样的攻防战重复二十多次。美军攻势渐猛,五班兵力不断减少,天黑时只剩包括赖永泽在内的 5 人。 深夜,一名美军军官率部偷袭。黑暗中,赖永泽凭运物资练出的敏锐听觉,捕捉到敌人脚步声。 他屏住呼吸,敌人靠近后开枪,美军军官倒地,偷袭部队溃散。 接连失败让美军暴怒,调轰炸机对阵地饱和轰炸。凝固汽油弹将黑云吐岭变成火海。 赖永泽带战友躲进临时掩体,爆炸让他昏厥。醒来时,四名战友已牺牲,他的军装被弹片撕开,鲜血浸透衣衫。 “班长!战友们!” 他嘶吼呼唤,回应他的只有敌人冲锋声。阵地上只剩他一人,但 “人在阵地在” 的誓言始终在耳边回响。 没时间悲伤,赖永泽爬起来收集弹药:八颗手榴弹、三梭冲锋枪子弹、一根爆破筒。 他将弹药分放三个位置,还故意留脚印,制造多人防守假象。 美军再进攻时,他在第一个位置扔手榴弹,快速转移到第二个位置开枪,又跑到第三个位置扔爆破筒。 美军被火力迷惑,不敢全力冲锋,不知这是一名战士的孤军作战。 弹药消耗比预期快,几天后只剩三颗手榴弹,冲锋枪也没子弹。赖永泽捡来大量石头堆在弹药旁。 美军靠近时,他先扔石头。敌人以为志愿军弹尽粮,大胆冲锋。等进入射程,赖永泽拉响仅剩的爆破筒,美军被炸得人仰马翻。 战斗持续七天七夜。赖永泽靠草根、雨水维持体力,双手被石头磨得流血,眼睛布满血丝,却始终保持警惕。 他创造奇迹:单枪匹马打退敌人三十多次进攻,击毙美军 100 余人,摧毁两处重机枪阵地。 山下美军始终被蒙在鼓里。他们通过侦察认定阵地上至少有一个连,请求空中支援时还强调 “对方兵力雄厚”。 7 月 24 日清晨,志愿军增援部队赶到,看到这样一幕:赖永泽靠在战壕边,满身泥土和血迹,手里攥着石头,已虚弱到无法站立。阵地前横七竖八躺着百余具美军尸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