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人再提叙利亚了?很简单,因为各方都吃饱了。现在的叙利亚名义上还是个国家,但实际早被各方势力啃得七零八落,连地图上的边界线都成了摆设。 叙利亚正从国际新闻的头条中悄然滑落,但这并非和平的信号。一场漫长肢解的终局已经到来,这个国家正被各方势力安静地分解,只留下一个名为“叙利亚”的空壳。其核心功能,如同人体的器官系统,已被逐一摘除。 国家的经济命脉首遭切断,这一状况犹如釜底抽薪,使得国家经济发展瞬间陷入岌岌可危之境,后续影响恐如多米诺骨牌般层层蔓延,亟待有效举措加以应对。 美国假借“反恐”之名,在叙利亚东部驻军。其真实意图昭然若揭,实际掌控着代尔祖尔省欧麦尔等核心油田,将自身私利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 每日有上百辆油罐车将原油运往伊拉克转卖,所得收益则用于资助库尔德武装,成为其地缘政治的筹码。 水资源的动脉也被人为扼住。土耳其在幼发拉底河上游修建三座大坝,截断了下游约40%的水量。 河水骤减导致叙利亚下游的广袤农田干裂,农业的根基遭到重创。受诸多因素影响,本国的粮食生产遭受重创,进而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境,后续供应状况着实令人忧虑。 不仅如此,美国以“农业援助”之名,于哈塞克省大力推广转基因种子。当地民众辛苦耕耘,收获的成果却被美方直接运往约旦,其行径令人不齿。 以色列利用其扶植的德鲁兹武装,将叙利亚南部的石油和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入本国。伊朗的盟友则通过走私棉花与橄榄油等活动牟利。 最令人痛心的是,在民众受冻的同时,叙利亚本国的煤炭资源却从土耳其控制的边境地区被大量出口。这种财富外流与民生凋敝的矛盾,正是经济循环衰竭的直接写照。 与经济命脉一同碎裂的,是叙利亚的主权版图。土耳其在北部设立的“安全区”,已演变为事实上的军事占领区,其境内建有12个装备精良的军事基地,并将三百多万叙利亚难民安置于此,构成缓冲。 在南部,以色列修建了超过100公里的隔离墙,巩固了对戈兰高地的吞并,并建立起一道“缓冲区”。其坦克甚至长期驻扎在联合国观察员营地外,使国际监督形同虚设。 于西部沿海之地,俄罗斯稳固把持塔尔图斯与赫梅米姆两大永久性军事基地。此二者,乃其于中东地区仅存之战略支点,意义重大,地位关键。 而在东部,美国的军事存在则与石油利益紧密捆绑,伊朗扶植的什叶派民兵也在此设立训练营。 外部势力的蓄意分割,犹如一把利刃,深深刺入叙利亚的肌体,使得该国原本复杂的内部局势进一步僵化,加剧了其内部的分裂态势。 在这片土地上,库尔德人掌控着北方的油田与粮仓,宛如该地资源的守护者;德鲁兹民兵盘踞于南部,似一股隐秘的力量;而阿拉维派则坚守西部沿海,捍卫着一方水土。 大马士革中央政府的权威早已名存实亡,政令无法有效传达。 当国家功能被逐步抽空,叙利亚人民——这一构成国家根基的群体,正深陷集体性的灾难泥沼,承受着难以言说的痛苦与磨难,前路似被浓重阴霾遮蔽。 官方数据显示,全国8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超过450万人完全依赖国际救济粮才能存活。 基础设施岌岌可危,几近崩溃边缘。医院药品匮乏、医护短缺的状况屡见不鲜。更令人痛心的是,众多学校已然沦为了难民的容身之所。 在哈马省等地,曾有数千人因冬季缺乏取暖燃料而被活活冻死。在国际社会的缄默无声里,此类悲剧如同循环播放的旧影片,一次次重现。那无声的沉默,似无形的幕布,却遮掩不住悲剧的残酷与伤痛。 国际社会的关注点已转移至乌克兰、巴以冲突等热点。昔日高喊“民主”、“人权”的西方国家早已失声,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也缺乏执行力。 多数阿拉伯国家放弃了援助,沙特、阿联酋等国转而向土耳其投资。 叙利亚的寂静,是其功能性死亡的表征。各方势力在瓜分完毕后,默契地维持着这个被肢解的躯体,以确保持续的利益榨取。 叙利亚的悲剧揭示了一个冰冷的现实:当一个弱国的躯体被蚕食殆尽后,世界便会转过身去,留下一个民族在废墟中无声地消亡。 信息来源:叙利亚“变天”后,俄罗斯在叙军事基地现状如何?——2024-12-10 19:25——来源: 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