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到底是不是过剩的?】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在说算力是过剩的,根本不存在大量缺少算力,需要大规模建设智算中心这件事情。当然这个也连带了对于英伟达的判断,一个制造的企业利润达到了70%以上,这肯定是有违基本规律。 我做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两个角度,第一,我去年下半年转了中国若干个智算中心,问问他们智算中心的利用率,没有一个达到30%,甚至有不少是10%。也就是说智算中心建设了,并没有真正的在使用。这是实地调查的结果。 浪潮人工智能研究院测算,我国智算中心平均算力使用率仅为30%,三四线城市部分项目利用率甚至不足三成。大量服务器通电却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西部某城2022年建成的千卡规模智算中心,年运营成本超3000万元,已上架服务器实际利用率仍不足30%,成为当地沉重的运维负担。 某地投资12亿元打造的智算中心,规划算力300P,可本地仅3家人工智能企业,年需求不足20P,超90%算力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2023-2024年建设热潮中,部分投机者夸大需求套取补贴,导致部分智算中心空置率高达80%,如今这些项目因缺乏应用支撑纷纷停摆。 2024年上半年,全国智算中心可运用算力达17亿卡时,实际使用量仅5.6亿卡时,不及三分之一的利用率印证了算力过剩的现状。 英伟达2025年财报显示净利润率55%,虽未达70%,但远超苹果25%、微软34%的水平,在制造业中实属罕见。 摩根士丹利报告显示,英伟达GB200 NVL72利润率近78%,靠CUDA生态壁垒形成垄断,这种高利润难以长期持续。 传统制造业平均利润率普遍在5%-15%之间,即便是科技制造企业,长期维持30%以上利润率都属特例,英伟达的盈利水平已偏离行业常态。 部分观点认为算力是“数字时代的电力”,需超前布局,就像高速公路建设初期也曾被质疑车流量不足,但最终激活了经济。 AI技术迭代中,DeepSeek等高效大模型降低了训练算力需求,企业更倾向微调模型而非自建集群,算力需求结构已发生变化。 2025年推理算力需求预计占比达67%,成为新引擎,低质量智算中心被淘汰,高质量项目仍有广阔发展空间。 河南、粤港澳等地区推进的高质量智算中心,聚焦国产化算力升级,通过精准对接需求提升利用率,走出差异化路线。 简单以短期利用率判定算力过剩不够全面,真正的问题是盲目扩张导致的结构失衡,优质算力仍有缺口。 理性规划、聚焦实际需求、推动技术创新,才能让算力资源真正服务于产业发展,避免重蹈“建得起、用不起”的覆辙。算力发展 中国算力产业 算力规模翻番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