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了心要灭掉中国?一股可怕力量来了!这回不是美国出手,普京笑到最后。俄乌冲突爆发三年多,全球车市格局翻了个面,欧洲、日本的车企集体撤出俄罗斯,几乎一夜之间腾出了巨大的市场空白,德国大众、丰田、雷诺等巨头关厂、断供,本土品牌拉达产能又顶不上来。 2022年2月俄乌开打后,西方对俄的制裁一轮比一轮狠,直接掐住了欧洲日本车企的供应链。 大众在莫斯科的组装厂刚停产后,仓库里的零部件就被海关冻结,丰田圣彼得堡工厂的生产线干脆直接封存,雷诺更绝,把在俄的整车厂和研发中心打包卖给了俄本土企业,只换了点象征性的小钱。 本土的拉达品牌本来就靠着老技术撑着,生产线年久失修,冲突前一年才卖20多万辆,面对突然空出来的近百万辆市场缺口,简直是有心无力。 莫斯科的汽车经销商当时都急疯了,展厅里只剩空展台,有消费者甚至愿意加价30%买现车,这波市场空白,硬是给中国车企铺了条“快车道”。 奇瑞先把耐低温版的瑞虎7、瑞虎8往俄运,长城带着哈弗H6和欧拉的新能源车型紧跟其后,吉利更是把工厂的排产优先级全给了俄罗斯订单,一船船整车从营口港出发,直奔圣彼得堡。 2023年还只是小试牛刀,出口40多万辆,2024年直接爆冲到128万辆,莫斯科街头的中国车比地铁站的广告还密集,连西伯利亚的牧民都开着中国皮卡拉牧草,说“比拉达抗造,还省油”。 可就在中国车企以为能稳住优势时,2025年初俄罗斯的政策“组合拳”突然砸了下来,而且每一拳都精准打在进口车的要害上。 先是报废税从原来的30%左右,一下子飙升到85%,而且规定每年都要涨,2026年还要再涨15%,相当于买一辆进口车,一半钱都得用来交税。 接着进口关税跟着上调20%,更要命的是认证规则,要求所有进口车必须在俄境内完成OTTC认证,光测试周期就长达一年,还得适配俄罗斯的GLONASS导航,不少已经到港的车直接被拦在关外。 联邦技术监管局还专门点名东风、福田的几款卡车,说“制动系统不符合俄式安全标准”,直接撤销销售许可,这让中国卡车在俄27%的市场份额瞬间蒸发,货车出口暴跌87%。 更让经销商头疼的是,俄海关开始严格检查车辆配置,哪怕是座椅材质和申报不符,都要扣车罚款,不少小经销商直接亏得关门大吉。 其实普京这波操作,根本不是针对中国,而是俄罗斯早就想明白的“工业自保”。 俄乌冲突让俄罗斯看清,外资企业说撤就撤,关键产业被别人攥在手里,战时就是致命软肋,所以必须把汽车产业拉回本土,哪怕短期牺牲点市场效率。 他多次去拉达工厂视察,亲自督阵生产线升级,还给本土车企提供低息贷款和税收减免,拉达靠着政策扶持,2025年上半年销量反弹到18万辆,市场份额从15%涨到35%。 俄罗斯经济部长说得很直白:“我们欢迎外资,但不欢迎只来卖货的外资,要合作就得把工厂、技术、就业留在俄罗斯。” 这话其实戳中了中国车企的短板,早期大家都想着赚快钱,把整车运过去就行,根本没布局本地化配套,莫斯科之外的城市连个像样的维修站都没有,消费者抱怨“坏了要等半个月配件”。 不过中国车企反应也快,知道单纯出口走不通了,赶紧启动“扎根计划”。 长城把图拉工厂的产能从15万辆扩到20万辆,还在当地建了零部件仓库,本地化率从30%提到65%;奇瑞和俄本土企业谈合资,打算在喀山建组装厂,用本地生产的发动机和底盘;吉利更狠,直接把混动技术授权给伏尔加集团,换本地生产的资格。 连蔚来、小鹏这些新势力也没闲着,在莫斯科建换电站,专门优化低温电池管理系统,适配俄罗斯的严寒天气。 有意思的是,韩国现代、起亚这些车企也在观望,看到中国车企转型,也开始和俄方谈合资,想借着“本地化”的东风重返俄罗斯。 其实这次调整对中国车企来说,是阵痛但也是成长。 以前中国制造走出去,总想着靠价格优势冲量,却忘了全球化的核心是“融入”,不是“输出”。 俄罗斯不是不欢迎中国车,而是不欢迎“没根的中国车”,你愿意在当地建厂、雇本地工人、用本地零件,它就给你政策支持;只想靠出口赚快钱,自然会被政策筛选掉。 数据也能说明问题,2025年前8个月,中国对俄汽车出口虽然降了55.9%,但对俄汽车产业投资却涨了180%,这就是从“卖产品”到“建生态”的转变。 普京确实笑到了现在,守住了俄罗斯的工业主权,但中国车企也没输,通过这次转型,学会了怎么在复杂的国际规则里生存。 中国制造走出去的路,本来就不会一帆风顺,遇到贸易壁垒、政策调整都是常态,能在变化中找到出路,才是真正的全球化能力。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