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财政大臣哈蒙德与难民收容利润归还一事,近日在议会突然成为讨论众人的焦点。 此事并不复杂,表面看就是内政部拿回7400万英镑。上台后,工党说要清查合同,算一算,发现供应商确实收了不少额外利润,然后很快有这笔钱返还。 议员们抓住部长们没盯牢合同的漏洞不放。有人说合同以前根本没人仔细看,也许是故意装糊涂吧,让人怀疑是不是真的没人想着要堵住那点利润漏洞。 但供应商也是有话说,合同本来就规定了要返还部分利润,难道真是他们太贪吗?或许是规则太松吧。也有人觉得这笔钱说多不多,说少不算少——怎么就成了焦点?转念一想,每天住宿要花577万英镑,这点钱还不够两周开销,怎么算都不太对。 翻数据,2024/25年度总成本21亿,上一年多达30亿。降了?最近还在涨,最近却说省下来了。这倒不是魔法,内政部说用房间共享,还有用更便宜的住所,比如私人公寓,平均每人每晚的钱就低多了。 换渠道是个主意,不止私人公寓,还有军事基地被提到,要转移部分人过去。这里头又有人说了,酒店太费钱,不如用那些已经闲置的营地,毕竟庇护酒店一夜多花的钱,真叫人心疼。 部长们满口承诺,首相也凑上一句,要在下次大选前彻底停用那些庇护酒店,甚至还要提前最后期限。说归说,等真到执行时,酒店、供应商、寻求庇护的难民三方能否顺利协调一气,谁敢保证不会出现新问题? 纳税人看着账本发愣,此前付出了越来越多成本。七千多万虽然追回了,但和总体开销比起来就是九牛一毛,谁都清楚。有人问,如果合同问题没人管,以后反复出现怎么办?难道又要等议会一轮审查再追回? 仔细看细节,内政部今年的方案似乎变得算计了不少,甚至多角度压缩成本。房间共享的话,难民生活品质降了吗?谁又会去深入调查呢?这事反过来是财政节省了,生活感受难道不是更重要? 有些议员质疑,合同的日常监管会不会还是松懈?部长们似乎不怎么自信,嘴上说得准,执行时就拖拖拉拉,再这么下去,明年是不是还得追回一波利润? 数据很实在,BBC披露的花销刷新了普通人的认知。供应商返还利润,只是一个小片段。其实整体收容体系才是那个巨大的成本黑洞,这个问题到底谁来补? 虽然政府一再强调有改革,有减少支出,有更优渠道,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只怕还得出问题。供应商、政府、难民这三方,里外都在算账,只是算盘响,结果却总是让纳税人打个问号。 庇护收容问题,短期内有答复,但长远看,谁来兜底支出? 这事搅动一池春水,英国的庇护体系还会接下来走向何方,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