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我去月球
把一块牛排送上太空,听起来像是奢侈的公关秀。
四千公里外的中国空间站里,航天员夹着肉在失重环境中翻转,油花在舱内凝成金色小球,随即被高效过滤系统捕获。
镜头,人们看到的是一顿“太空烧烤”,但懂行的人清楚,这远非改善伙食那么简单——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太空技术突破,是人类向长期太空生存迈出的关键一步。
对国际航天领域来说,这是“零的突破”,也是一套可复制的“在地生存”标准。
中国空间站的环控生保系统用数据说话:
- 0.3 µm 以上气溶胶(油烟、香料微粒)捕获率 99.97%;
- VOCs(挥发性有机物)循环风道半衰期 42 秒;
- 舱内悬浮颗粒物本底浓度 ≤5 µg/m³,比北京雾霾天低 4 个量级。
核心部件是一台“无焰热风循环盒”:
1. 食品袋被夹在镍钛合金格栅间,热风 80 ℃±1 ℃循环,30 min 中心温度 ≥72 ℃,达到 HACCP 商业灭菌要求;
2. 蒸发出的水-油混合蒸汽经亲水/疏水两级螺旋分离,水回收到冷凝水箱,油滴被 PTFE 纤维膜截留,膜寿命 500 次加热循环;
3. 气味分子(醛、酮、杂环胺)随气流进入 25 ℃低温催化段,Pt-Pd 原子级分散催化剂将其转化为 CO₂ 与水,单程转化率 98.4%,无二次臭氧。
“太空厨房”没有火,却必须回答火焰本该回答的问题:
微重力下没有自然对流,热量如何均匀到达食品中心?
密闭舱内没有外排,气味与潜在致癌物去哪里?
高辐射、高湿、高盐雾环境下,电控系统如何 10⁻⁸ 误码率连续工作 3 万小时?
中国科研团队用“三无”设计给出答案:
- 无明火——热风+远红外复合加热,功率密度 0.8 W cm⁻²,低于尼龙燃点;
- 无燃烧——氧分压 21 kPa 恒定,无火焰前锋,CO 生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