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说, 曾医生在岗位干了15年, 别的不敢说,就认一个理儿,那就是病人进了急诊室,曾医生掏心窝子对人家好, 这些年见了太多急病患者,有人疼得直哭,有人急得跺脚。 看着曾医生就想着能多帮一点是一点,没收过一分红包,没多开过一片药,把他们当亲人生病那样治,当家人那样照顾。 每次走进急诊室,患者的表情和焦虑感让人心里沉甸甸的,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空气中充满了紧张和不安,但对于曾医生来说,他已经习惯了这些。 因为他深知,急诊室不仅是一个战场,更是一个需要耐心和同情心的地方。 人们进来时,带着最焦虑的心情,带着他们的病痛和担忧,曾医生的责任不仅仅是给他们开药,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那些急病患者,曾医生总是用最温柔的语气跟他们说话,尽管自己也知道那种病痛有时候是无法用语言安抚的。 有时候,一个简单的笑容,或者一句“别急,我会尽全力帮你”,就能让患者稍微放松一些,缓解他们的恐慌,这不是做作,而是发自内心的关心,真正把患者当作家人来看待。 但这样的态度并不是所有医生都能做到的,急诊室里,医生每天面对的都是生命的紧急情况,压力巨大,疲惫不堪。 而能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对每个患者的耐心与关怀,是对医生职业精神的一种极致体现。 曾医生做到了,这让他的同事们都佩服不已,更难能可贵的是,曾医生从不拿患者的痛苦做筹码,从不索取任何额外的回报。 红包、礼物,他坚决不收,哪怕病人千方百计地想表达谢意,曾医生总是微笑着拒绝,他的原则就是:我尽心尽力工作,回报是患者恢复健康和感激的眼神。 在曾医生的坚持下,急诊室的同事们也被影响,大家都学着彼此关心,学着从患者的角度去看问题。 曾医生不仅仅是治疗患者的身体,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他周围的人,大家的工作氛围更加和谐,也更加有责任感。 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做医生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治病救人,让每一个走进医院的人都能带着希望离开。 然而,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在现在这个社会并不常见,很多人抱怨医疗体系存在的问题,甚至质疑医生的动机。 实际上,医生也是普通人,除了治疗技术,他们也有自己的压力和困境,曾医生之所以能这么坚持。 除了个人的职业操守,还因为他有着一颗真正为患者着想的心,能从患者的痛苦中看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才是一个医生最基本的品质。 如今,曾医生已经不再年轻,15年的经验积累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更是在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承担责任上的深刻感悟。 他的经历为后来的年轻医生树立了榜样,也提醒着我们,医疗工作背后,依然有着无数像曾医生这样默默奉献的普通医生,他们放下个人的得失,只为患者能早日康复,能在生命的关键时刻伸出援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曾医生 曾琦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