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这样战壕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这么小的活动空间里,两名士兵的吃喝拉撒,弹药储备,如何解决。 同时,这种战壕还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战壕上方的大石,被敌方炮弹击中后,反而将战壕内的士兵完全掩埋,根本没有生还的可能。 别看这战壕就是一条土沟,里面的门道可深了,咱们的老祖宗早就玩透了挖沟的学问。唐朝兵书里就记载了,专门坑骑兵的陷马坑,里头还插着尖刺,上面用草盖着,就等着敌人往里掉。 抗战那会儿,咱们的将军更是把战壕玩出了花,桂军的凌压西师长发现小鬼子个子矮,就命令把战壕挖得又深又陡,边缘还磨光滑,再让兄弟们站在板凳上射击。鬼子一跳进来就抓瞎,根本爬不出去,这招叫做板凳战术,让日军吃尽了苦头。陈赓将军也干过类似的事,他把战壕挖到两米深,刘伯承司令员开始还批评他不懂战术,结果陈赓让战士们踩着板凳作战,利用深度优势打得日军晕头转向。 说到战壕里的生活,那真是艰苦异常,一战时的战壕体系相对完善,有明确的功能分区。最前边是火线,中间有支援战壕,后面还有后备战壕。不同的战壕之间用交通壕连接,战壕里会有厨房医疗站甚至厕所,不过卫生条件极差,阴冷潮湿的环境容易滋生老鼠和疾病。抗战时期我们的条件更艰苦,但战士们也想尽了办法,弹药储备放在专门的掩蔽部,吃喝拉撒都在那小小的空间内解决。 你提到的战壕被炮弹击中,掩埋的问题确实存在,但战壕设计者早就考虑到了这个风险。一战时的战壕就不是直线挖掘的,而是呈之字形或锯齿形布局。这种设计能有效防止炮弹爆炸的冲击波,和弹片沿着战壕传播很远。炮弹就算直接命中一段战壕,相邻段落的士兵也能幸存,那种一整条战壕被一锅端的情况并不容易发生。而且严谨如德军还会用混凝土加固防空洞,这些坚固干燥的房间为士兵提供了更好的保护,免受炮击威胁。 现代战场上战壕依然有它的价值,从俄乌冲突中就能看到,双方都挖掘了战壕,当然现在的战壕更加注重,与猫耳洞坑道等结合。赓在朝鲜战场就把猫耳朵洞连成了地下长城,让美军头疼不已。所以说战壕这门学问,历经千年依然在不断发展,它既是智慧的结晶,也是生存的必需。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