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1岁的北京国家税务局原局长吴新联做梦也没想到,当年60岁“安全”退休到现在11年了,还会等来秋后算账!属于他的寒冬才刚刚开始。 这位老税务可不是平庸之辈,从国家税务总局的普通岗位起步,一路闯到辽宁国税局,最后坐镇北京国税局一把手,每一步都踩在税收改革的关键节点上。在任时,他不搞虚头巴脑的套路,净挑难啃的 “硬骨头” 下手。 2013 年那会,电商行业火得一塌糊涂,全国网上买东西花的钱都突破 1.3 万亿了。可热闹背后全是麻烦:纸质发票根本跟不上趟,商家开票难、消费者报销难,偷税漏税的漏洞一抓一大把。 当时全国就选了 5 个电子发票试点城市,重庆、深圳、杭州都在列,偏偏没北京。 没人敢接这个烫手山芋。电子发票这东西,之前没人大规模试过,技术能不能成、法律认不认、企业愿不愿意配合,全是未知数。局里不少老同事都劝他 “稳着点”,万一搞砸了,不仅影响政绩,还得担责任。 但吴新联偏要 “逆天改命”。他当着京东、用友这些企业老板的面,拍着胸脯打包票:“你们尽管砸钱搞技术,政策支持、部门协调,我来扛”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他真的豁出去了。 为了争取试点资格,他带着团队天天往国家税务总局跑,把北京作为首都的示范作用、电商行业的征管痛点摆得明明白白; 为了解决电子签章、数据防伪这些技术难题,他拉着税务骨干、技术专家、企业工程师,组了个 “攻坚组”,三个月连轴转,吃住都在办公室; 为了让企业放心,他还协调财政局给技术改造补贴,打通工商、银行的数据通道,让电子发票能入账、能报销、能归档,一条龙服务到底。 2013 年 6 月 27 日,中国内地第一张电子商务电子发票在北京诞生了!消费者在京东买完东西,当场就能收到电子发票,手机上就能查真伪,报销直接传文件就行。 这一下,商家想偷税都难,消费者不用再揣着纸质发票生怕丢了,税务部门坐在办公室就能盯着交易流水,效率直接翻倍。 试点半年,北京电商行业的发票开具率从不到 30% 冲到 90%,偷税漏税的投诉少了七成多,企业办税时间省了将近一半。 就因为北京做得太成功,国家税务总局直接把电子发票试点推向全国,后来的金税三期、全电发票,都离不开当年吴新联打下的基础。 可谁能想到,这场让他名留税务史的改革,也埋下了翻车的隐患。 作为北京国税的 “一把手”,推动电子发票改革的同时,他手里的权力也大得吓人。技术系统采购、合作企业选定、补贴资金发放,全得经他点头。 那些想分一杯羹的企业,自然削尖了脑袋往他身边凑。有业内人透露,当年不少参与电子发票项目的企业,后来被查出靠不正当手段拿项目,背后都和权力干预脱不了干系。 更关键的是,时代变了,监管手段也今非昔比。当年靠纸质凭证藏着掖着的猫腻,在金税四期的大数据眼下,根本无处遁形。 每一笔资金流向、每一次项目审批、每一份资质认定,都能在数字化系统里查得明明白白。吴新联以为退休了就安全了,却忘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1 年的退休时光,没能抹去他在职时的痕迹。那些当年没暴露的问题,随着税务系统反腐力度的加大、数字化监管的升级,一个个浮出水面。 他曾经是推动税收进步的功臣,可一旦越过纪律红线,再耀眼的功绩也救不了他。 从力排众议的改革先锋,到退休 11 年被查的落马官员,吴新联的人生大起大落,看得人唏嘘不已。他搞电子发票的初心是好的,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可权力这东西,一旦没了约束,就容易跑偏。 这场迟到 11 年的 “秋后算账”,不光是给吴新联一个人的警示,更是给所有手握权力的人提了个醒:不管过多久,不管身在何处,违纪违法的事,迟早要付出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