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抢劫中国公司的国家这么多,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关键的原因可能和我们的应对方式有关?我们有点儿太善良了。对等反制,也许是我们最大的底线了。 这些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从“一带一路”沿线的基础设施项目,到欧美市场的科技投资,我们的足迹遍布全球。 可随之而来的是,外国政府动辄以“国家安全”为名,冻结账户、扣押设备,甚至直接没收股权。 表面上看,这是地缘政治博弈的结果,那些国家借着贸易摩擦、科技竞争的名义,筑起一道道无形的墙。 问题不全在他们手上,也和我们的回应方式脱不开干系,我们一直强调对等原则,这本是国际法的基本精神,可在实际操作中,它有时像一张薄纸,挡不住对方的铁拳。 那些国家尝到甜头,就越发肆无忌惮,因为他们知道,我们的反制往往止步于镜像式的回击,不会轻易越界,这不是善良,而是策略上的克制,可这种克制,换来的却是更多损失。 对等反制听起来公平,却在不对称的世界里显得力不从心,对方是金融霸主,手握美元清算体系和全球供应链的咽喉,我们的反制虽有力度,却常常局限于关税调整或出口管制,难以触及他们的痛点。 结果中国企业海外的资金链断裂,项目搁浅,员工权益受损,而对方只是轻描淡写一句“合规审查”,就继续前行。 我们是不是太注重长远外交的体面,而忽略了当下战场的狠劲?在国际经济冲突中,规则往往是强者的工具,弱者守规矩,只会让对手更嚣张,加倍反制,或许不是冲动,而是必要的震慑。 只有让对方感受到超出预期的代价,他们才会三思而后行,这不是复仇心理作祟,而是基于现实的战略调整——用更重的拳头,换取更长的和平。 中国近年来完善了反外国制裁法,这套法律工具箱本就设计得周密,能针对外国实体扣押财产、禁止交易,甚至扩展到知识产权和股权层面。 但执行中,我们多停留在对等层面,比如对方冻结一家中国炼油厂的资产,我们就相应限制他们的港口服务。 加倍反制意味着,不仅镜像回应,还要叠加额外压力:比如,对方扣押我们的油库,我们不只冻结他们的银行存款,还能限制他们关键矿产的进口通道,或者禁止其企业在华的再投资扩展。 这会放大他们的经济成本,让决策者面对国内企业的反弹声浪,想想那些跨国巨头,他们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一旦被列入不可靠实体名单,失去政府采购资格,那损失远超想象。 过去,我们总被贴上“战狼”标签,可加倍反制如果基于事实和比例,就能赢得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那些同样饱受西方长臂管辖的国家,会视我们为盟友,一起推动多边贸易体制的公平,长远看,这不只减少事件发生,还能重塑全球规则,让“国家安全”不再是单边主义的借口。 我们追求高水平开放,却总在被动防御中消耗精力,加倍反制不是封闭,而是主动出击的智慧。 它要求我们从被动受害者,转为战略玩家,比如,在司法层面,加强对海外纠纷的跨境执行,就能让外国企业明白,伸手抢劫的代价是双向的。 那些利用知识产权纠纷压制我们的国家,如果尝到股权被冻结的滋味,恐怕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算盘。 这不是恐吓,而是现实逻辑——国际合作本就建立在互信上,一旦互信破裂,加倍回应就是修复的起点。 过去,许多公司出海时忽略了地缘变量,只看经济指标,现在通过反制经验,我们能构建更全面的预警平台,避开高风险区,转向绿色产业和高科技的蓝海,这不只减少损失,还能转化成竞争优势,推动国内创新自立。 你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