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基辛格竟然预言俄乌最先耗干的不是俄乌美,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国家? 当所有人都在盯着俄乌战场的拉锯,或是美俄之间的暗中较量时,一个本该是配角的国家——英国,却好像要把自己给点燃了,提前露出了“烧干”的迹象。 基辛格老爷子当年有个精准的警告:无节制的援助,最终会把那些家底本就不厚的国家自己给拖垮。如今再细品,此言仿佛是专门为英国精心雕琢、量身定制的一般,精准契合,让人不禁感叹其适配之巧妙。 英国走到这一步,不是什么意外,而是一种“战略失衡”下的必然。它深陷三重困境之泥淖,此般境况恰阐释了在这场消耗战中,英国缘何极有可能成为率先难以为继的一方,仿若那最先倒下的骨牌。 脱欧之后的英国,急着想找回自己的全球地位,于是在俄乌冲突中把自己打扮成了“领头羊”。 从冲突一爆发,时任首相就火速飞到基辅,再到第一个送去主战坦克和远程导弹,甚至签下“百年伙伴协议”,伦敦的姿态比谁都激进。 那满腔如烈火般炽热的热情,怀着无尽憧憬奋勇前行,然而,无情撞上的却是如坚冰般冷酷的现实,在现实面前,热情似被兜头泼了冷水,瞬间冷却。 英国的军工产能着实有限,在乌克兰战场面前,显得捉襟见肘。其产能远无法匹配该战场高达和平时期十倍的消耗速率,实难满足前线之需。 为了兑现十万架无人机的承诺,政府自己还得掏几十亿英镑去补贴研发生产,生意没做成,反倒往里贴钱。急眼了,甚至得找美国法国调货来应急。 更尴尬的是,它在外交上也成了孤家寡人。想牵头组个对乌安全部队,结果意大利、希腊、德国这些盟友个个反应冷淡,根本没人接茬。 最讽刺的是,当美俄秘密谈停火时,冲在最前面的英国,连个旁听的资格都没有,活脱脱成了美国战略里的一颗棋子,用完就扔。 英国拿出去的超200亿英镑援助,可不是从金库里多出来的闲钱,而是从自己国民身上硬生生挤出来的。这笔钱,相当于其国防预算的三成,直接在国内开启了“对外输血,对内失血”的要命循环。 代价是什么?普通人看得最清楚。当大笔英镑流向东欧,英国国内医院的病人要等上18周才能看上病;学校里近50亿英镑的设施维修缺口,没人管;连第二大城市伯明翰都宣告事实性破产,只能砍掉养老院和青少年中心的服务。 军队自己也被掏空了。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直言不讳:真打起仗来,英军的弹药撑不过一个星期。现役装备的零件被拆下来送去乌克兰,一些关键的反坦克导弹库存,已经降到了原来的四分之一。 这种掏家底式的援助,碰上暴涨400%的天然气价格和全国性的大罢工,民众的耐心早就被磨没了。民调显示,超过六成的英国人希望赶紧和谈。这不是怕了,而是对自己国家的未来,真的慌了。 把英国放在世界棋盘上一比,它的脆弱就更明显了。美国援助额虽然高,但只占它庞大GDP的0.5%,军火商洛克希德·马丁的营收反而猛增30%。再看俄罗斯,虽然被制裁,但靠着能源出口转向和军工动员,经济居然还有3.6%的正增长。 就连身处战火的乌克兰,都能靠着国际援助覆盖掉自己一半多的预算缺口。 只有英国,像个脱欧后在寒风中裸泳的人。它既没美国的家大业大,也没俄罗斯的战略纵深,还失去了欧盟这个避风港。 脱欧带来的贸易摩擦,美国反手加征的关税,再加上高利率下的经济困境,每一样都让它喘不过气。 基辛格早就看透了,战争的结局不只写在前线。一个国家的经济韧性、社会共识和工业基础,才是它能耗多久的底牌。 今天的英国,正因为战略野心和自身实力严重不符,一步步滑向被榨干的边缘。真正拖垮它的,也许不是远方的战争,而是它内部那架早已失衡的天平。 参考消息《英国防大臣:伦敦50天内向乌提供了大量武器弹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