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宣布 2025年11月7日,荷兰政府发布声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表示,欢迎中方会为安世中国工厂恢复供货提供便利的表态,“鉴于我们同中方的会谈富有建设性,相信中国供应至欧洲和世界其它地区的芯片将在未来几天送达安世客户手中”。 这份看似温和的外交辞令,拆解开来全是“骑虎难下”的妥协信号。 故事的引爆点在9月30日,荷兰政府突然抛出“国家安全”大旗,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分支的资产、专利和跨境业务,冻结期限直接拉满一年。 更狠的是后续操作:10月1日,三名安世外籍高管突然反水,联合向荷兰鹿特丹商事法庭申请紧急禁令,硬生生暂停了中方董事长张学政的职务,把公司核心管理权交给第三方托管机构。 10月7日,荷兰法庭又火上浇油,将临时禁令延长至次年1月,还任命了一位拥有“一票否决权”的外籍独立董事,等于让中方股东彻底丧失了对这家100%控股企业的话语权。 这波操作明眼人都能看穿,哪里是安全审查,分明是借着地缘政治由头,明火执仗抢夺核心企业控制权。 可荷兰没料到,真正的反噬在10月底到来:他们干脆切断了对安世中国工厂的晶圆供应,想逼中方彻底妥协。 但这家工厂的分量,远超荷兰的预估:名义上扎根东莞,核心产能集中在黄江镇基地,作为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龙头,它年产700亿片元器件,市占率高达10%,每辆新能源汽车平均要搭载600颗它的芯片,博世、大陆集团、华为汽车都是它的核心客户。 断供的连锁反应几乎是瞬时爆发:10月10日安世向全球车企发去“无法履约”的紧急通知,德国大众狼堡工厂10月15日就全线停摆,日产汽车的芯片库存11月2日宣告耗尽,宝马、奔驰被迫将部分生产线减产30%。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10月16日直接发公开信怒斥荷兰,德国经济部更是私下联系中方,直言“不能让政治毁掉产业链”,仅这一轮断供,欧洲车企直接损失就超200亿欧元,间接影响的上下游配套企业更是不计其数。 荷兰本以为“夺权+断供”能双管齐下,却没算到中国早已布好了后手。 安世中国早在2024年底就囤了足够支撑到2025年底的战略库存,上海临港布局的12英寸晶圆厂也紧急启动产能爬坡,11月初的月产量已突破3万片,基本能覆盖核心客户的刚需。 更关键的是,国产替代企业早就摩拳擦掌等着补位:士兰微直接接住了安世留下的特斯拉Model3/Y主驱IGBT模块订单,年供货额超5亿元,成都封装基地24小时满负荷运转;华润微针对比亚迪40亿元/年的车规IGBT采购需求,快速提升产能占比,子公司士兰明镓的SiC芯片还实现了批量供货,完美衔接了安世停滞的订单。 中方的应对没有走“对抗”路线,反而展现了大国格局:商务部11月3日就批准了安世中国相关出口许可,明确表示“支持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稳定运行”,既给了欧洲车企定心丸,也给荷兰留了台阶。 这一下荷兰彻底陷入两难:一边是美国的“安全施压”,一边是欧洲盟友的“集体逼宫”,再加上中方手里握着产能和替代方案,继续硬扛只会让自己沦为产业链的“罪人”。 11月6日中国商务部再次表态,重申“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等于把最后的台阶摆到了荷兰面前。 第二天荷兰就火速发布声明,字里行间全是软化的意味,其实就是认了“夺权失败、离不开中国产能”的现实。 说实话,荷兰不是不想硬撑,而是根本撑不起:车规芯片的AEC-Q100认证周期至少要6个月,设备调试、人才培训的成本高达数十亿欧元,更别说安世释放的200亿元/年市场缺口,已经被士兰微、华润微、新洁能等中国企业快速填补,等荷兰缓过神来,市场早就没了。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恢复供货有个暗藏的关键变化,所有跨境交易必须用人民币结算。 这一招直接釜底抽薪:之前荷兰冻结资产,就是盯着美元结算的资金链,现在换成人民币,美国的“长臂管辖”没了着力点,荷兰再想搞资产冻结也无从下手。 这场风波表面上是“恢复供货”,实则是全球供应链权力格局的一次大转移。 欧洲终于明白,跟着别人搞技术对抗、抢夺企业控制权,最终吃亏的是自己,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跟庞大的市场、稳定的产能和靠谱的替代方案过不去。 中国这次的应对确实让人佩服:不卑不亢,既没主动挑事,也没坐以待毙,反而借着这次危机,让国产芯片替代从“备胎”真正变成了“主力”。 这也给所有国家提了个醒:全球化时代,产业链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靠强权抢夺、用行政命令切割,最终只会反噬自身的信誉和利益。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