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不急着武统台湾,反而重点布局黄岩岛?这就是中国的战略智慧,黄岩岛一旦建起机场,第一个扛不住的就是菲律宾? 黄岩岛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它就像一颗钉子,楔入了南海中心航道的咽喉,从这里向北能与西沙永兴岛遥相呼补,向南又能联通南沙的美济礁,三者恰好构成一个坚固的战略三角。 我们看到的并非简单的军事肌肉展示,今年九月,中国在这里设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招妙就妙在,它把一个尖锐的主权问题,悄然转化成了全球都认可的环保议题。 这背后是有清晰的法律逻辑支撑的。,据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条例》,此后任何船只想要进入这片水域,菲律宾一下子就陷入了两难:反对?等于跟全球生态保护唱反调。默许?那就等于间接承认了中方的管辖权。 这种手法并非心血来潮,回看2024年宣布领海基线的动作,再到今年的保护区设立,每一步都走得稳扎稳打,先立国内法,再寻求与国际规则的对接,这是一场温水煮青蛙式的布局。 地理上的邻近,不仅仅意味着威胁,更是一种无形的经济绞索。黄岩岛离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只有区区220公里,战斗机升空后,十几分钟就能抵达其上空。 但这层军事威慑之下,是更致命的经济压力,菲律宾外交部曾有个数据,他们23%的海洋经济收入都依赖于黄岩岛周边的渔业和航运,这片海域,就是无数菲律宾渔民的饭碗。 中国根本无需动用武力。仅仅是常态化的巡航,加上水下的监控网络,就足以扰乱其正常的经济活动。 据称今年中菲双边贸易额已经同比下滑了18%,这种非军事化的施压,效果立竿见影,面对这种局面,菲律飞几乎束手无策。 他们的海军主力不过是美国淘汰的二手护卫舰,空军更是缺少现代化战机,从吕宋岛出发的补给船队要航行12小时才能抵达,后勤线漫长又脆弱。 而在军事层面,中国的策略堪称“引而不发”,黄岩岛拥有一片广达150平方公里的巨大礁盘,面积是美济礁的三倍,而且水深大多在0.5至3米,地质条件非常适合吹填作业。 技术上讲,在这里建造一条3500米级的飞机跑道,连同雷达站和监控设施,完全不成问题,它就像一艘永不沉没的航母,潜力巨大,但我们偏偏不急着把它完全变成军事堡垒。 这种“留白”的智慧在于,保留了反制的王牌,却又避免了立刻被扣上“南海军事化”的帽子。但这种潜在的威胁,已经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局势。 2023年美军太平洋司令部的一份报告就提到,已将西太平洋15%的兵力转向东南亚,以应对中国在南海的基地群。 这证明,仅仅是展现潜力,就足以迫使对手疲于奔命,在台海和南海之间做出痛苦的战略抉择。 就连盟友也指望不上,美国已明确表示,其安保条约的承诺仅限于菲律宾本土,在争议地区的立场是模糊的,在一场假设的今年菲澳军演中,美军也仅以“观察员”身份参与。 这根本不是一场比拼谁嗓门大的游戏,而是比谁更沉得住气。当外界还在计算航母数量的时候,中国思考的已经是更长远的历史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