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果然飘了:若大陆不作书面保证,台湾将拒绝出席!国台办一句话定调。如果大陆不书面保证“平等对待”和“人身安全”,台湾将拒绝参加2026年大陆主办的APEC峰会!国台办一句话定调,按一中原则和 APEC 的规定、惯例,处理台湾地区参会事宜。 (信息来源:网易——台当局放话,大陆答应两大条件,否则2026年APEC峰会就不来了) 围绕2026年深圳峰会的参与资格,台湾当局步步紧逼,从“总统府资政”的称谓试探,到公然要求“书面安全保证”与“平等对待”,这已不再是争取便利,而是对三十年国际共识的宣战。 “APEC模式”,其核心目标并非解决主权争议,而是构建一个框架,将棘手的政治难题暂时搁置,为经济合作开辟空间。 回溯到1991年的汉城会议,正是在中国政府的提议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主权国家身份,台湾与香港则作为地区经济体加入。 随后于1992年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为这个框架设定了坚实规则——台湾方面须以“中国台北”之名参与,且只能派遣负责经济事务的官员。 这项安排在当时获得了包括台湾当局在内的各方认可,为台湾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宝贵平台。 时至今日,即便是美国,其在呼吁保证台湾“充分参与”的同时,也不得不重申“中国台北”这一名称。这恰恰证明了一中原则和 APEC 的规定,至今仍是国际社会难以绕开的共识基础。 然而,这个曾经平稳运行的框架,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内部压力。台湾当局似乎正从一个规则的接受者,转变为一个主动测试边界的挑战者。 2025年的庆州峰会便是一个微妙的信号,台湾代表林信义被日本首相以“总统府资政”这一政治头衔称呼,这无异于一次对框架壁垒的试探。 紧接着,面对大陆主办的2026年峰会,民进党官员公开提出需要“书面安全保证”与“平等对待”的要求。这已不再是简单的程序性交涉,而是对“地区经济体”这一定义的直接挑战。 其背后是将其包装为政治实体的企图。将是否参会作为要价,并威胁缺席,这种做法在2001年上海APEC时已有先例,但如今的姿态更显激进,其意图已从争取便利,变为挑战规则。 台湾当局对“APEC模式”的冲撞,也反映出其在外部战略空间被严重挤压下的反应。 其长期依赖的“倚美抗陆”策略正变得愈发不可靠。价值超过200亿美元的军购订单,换来的是F-16V战机等关键装备的交付遥遥无期。 中美两国在釜山会谈等场合寻求关系缓和,更让其感受到了被边缘化的寒意。这种外部焦虑,使其迫切需要在国际舞台上制造声量。 无论是提出申办2038年亚运会这类不切实际的想法,还是在各类体育赛事中屡败屡战的“正名”操作,都反映了其在战略困境下的焦躁。 岛内民众对经济民生问题的关注,也迫使当局必须通过制造外部冲突来转移内部矛盾。“APEC模式”这个框架,正因持续的内外施压而接近其承载极限。 大陆方面为深圳峰会从签证到议程所预备的清晰设限,既是对规则的强力加固,也宣告了模糊地带的终结。 这场争论揭示了一个根本事实:一个为经济合作而生的框架,无法永久容纳一个悬而未决的政治问题。未来的出路,取决于能否正视并回到解决那个被其“容纳”的核心问题上来。 大陆已经明确了立场,中方将在签证办理、会场安排到议程设置等筹备阶段就设定清晰边界,确保会议聚焦经济合作本身,不被政治化议题干扰。 而中国台湾地区能够参与 APEC 的相关活动,也唯有在一中原则和 APEC 相关规则的框架下,才可以。这为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提供一定机会的平台,将促进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