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开始算账,从欧盟收割6500亿美元、日本收割5500亿美元、韩国收割3500亿美元、英国2000亿美元、中东3国3.2万亿美元,可是却从我们这吃了闭门羹,这才是他面对中国总是破防的基本原因。特朗普举着关税大棒,向全世界发出威胁,根本目的就是要钱。 特朗普拿着算盘在全球 “算账” 的架势,最近又成了国际舆论的焦点。从欧盟收割 6500 亿美元,到从日本拿走 5500 亿美元,再到韩国的 3500 亿美元、英国的 2000 亿美元,连中东 3 国都被划走 3.2 万亿美元,一圈下来收获颇丰。 可唯独面对中国,这位习惯了举着关税大棒施压的政客,却屡屡吃闭门羹,这也成了他一提到中国就容易情绪激动的核心原因。 熟悉特朗普行事风格的人都清楚,关税大棒是他最常用的 “收割” 工具。2025 年 2 月,他就曾签署行政令,对所有国家进口的钢铁和铝征收 25% 关税,直接推翻了此前对盟友的关税豁免,而受影响最大的恰恰是加拿大、墨西哥、韩国这些美国传统盟友。 在他看来,关税是 “字典里最美的词”,能为美国财政部带来 “数千亿乃至数万亿美元” 收入,本质上就是通过极限施压的方式变相 “要钱”。 这种套路在不少国家身上都得逞了。对加拿大和墨西哥,他用加征 25% 关税的威胁,换来了两国在芬太尼打击和非法移民管控上的配合;对日本,他拿日美贸易逆差说事,暗示只要日本多购买美国石油和天然气,就能避免关税打击。 欧盟更成了重点目标,从芯片到汽车、药品,都被纳入 “对等关税” 威胁清单,即便欧盟放出 “1 小时内就能反击” 的狠话,最终还是不得不妥协,让特朗普顺利拿到了 6500 亿美元的实际利益。 中东 3 国的 3.2 万亿美元 “贡献”,则掺杂着能源与安全的捆绑交易。特朗普政府一边用军事合作作为诱饵,一边以关税制裁相威胁,迫使这些依赖能源出口的国家在贸易条款上做出巨大让步,乖乖把资金 “交” 了出来。 英国和韩国的妥协路径也大同小异,前者受制于英美特殊关系,后者则在半导体产业链上有求于美国,最终分别交出 2000 亿和 3500 亿美元的 “买路钱”。 可这套 “关税威胁换利益” 的玩法,到中国这里彻底失灵了。早在多年前的经贸摩擦中,特朗普就曾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试图逼迫中方让步,但中国的反制从未手软。 近期中方宣布的关税调整政策更能说明问题:虽然暂停了 24% 的加征关税,但保留 10% 的税率,还明确设定了一年的观察期,一旦美方有不友好行动随时恢复高税率,这种有进有退的应对完全没给关税大棒留下施压空间。 中国能硬气应对,底气来自自身的经济实力。作为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制造业大国,中国 130 万亿元的经济总量足以抵御外部冲击,不像有些国家在单一产业链上高度依赖美国。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报告显示,2025 年美国消费者因对华关税多支付了超过 1500 亿美元,95% 以上依赖中国进口的家用烤面包机、雨伞等商品价格飙升,关税成本最终转嫁到美国民众身上,让特朗普的施压变成了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自主创新突破,削弱了美方的制约能力。从 “九章四号” 光量子计算机到中芯国际的先进制程,中方在被限制的领域不断实现突破,让美国想通过科技 + 关税双重施压的算盘落了空。 这种 “软硬不吃” 的态度,恰恰戳中了特朗普的痛点,在其他国家那里顺风顺水的 “收割” 计划,唯独在中国受阻,自然会让他频繁 “破防”。 特朗普的全球 “算账” 清单里,中国的缺位显得格外刺眼。这背后不是谈判技巧的差距,而是实力对比与博弈逻辑的根本不同。当关税大棒遇到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自主创新的底气,所谓的 “威胁” 终究难以奏效。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