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陕西的首位名厨。官不当财不要就是爱做菜。他改变了一个县的县运! 李芹溪生于1862年陕西蓝田薛家河,本姓薛,早年父亲离世,母亲改嫁,他随养父姓李。家贫如洗,从小就得帮衬家务,日子过得紧巴巴。十三岁时,受不了养父的苛待,他收拾行囊,徒步赶往兴平投奔舅舅。舅舅在县衙后厨当差,掌管官员伙食,李芹溪一到就从底层干起,劈柴担水,刷锅洗碗,从不叫苦。 三年学徒期,他跟舅舅钻研厨艺,学辨食材新鲜,掌握刀工火候。十六岁出师,能独立操办宴席,煎炒烹炸样样精通。同时,他抽空练拳脚,身体壮实起来,便离开舅舅,四处闯荡谋生。二十多年,他辗转陕西甘肃北京,在酒楼食肆打工,吸取京鲁菜精华,也留意乡间小吃和店家管理。 1898年三十六岁,他返回关中,在西安露一手,菜品一出就轰动全城。食客争相品尝,他的刀工调味被赞绝活,很快成当地顶尖陕菜师傅。人们给他起绰号白绸子李,因为他总穿白绸衫,干净利索。名声传开,他结识军政人物,如张云山张凤翙,这些人后来卷入革命浪潮。 1900年慈禧太后光绪帝西逃西安,官府请他进宫掌勺。他准备的菜肴清鲜精致,太后吃得满意,赐下富贵平安匾额。回京时太后想带他走,他谢绝,只说眷恋故土。太后应允,他留在本地,继续为乡亲服务。这段经历,让他名气更大,陕菜圈子视他为宗师。 李芹溪名声日隆,结下军中旧识。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西安响应,他召集二十多名徒弟,组成炊事队加入起义军。这队人马不只管后勤,还上前线冲杀,凭借平日练就的体力,行动迅捷有力,在军中叫铁腿铜臂伙头军。起义成功,张凤翙任陕西督军,念他出力,想封他渭北税务局局长。 李芹溪婉拒,说自己不识字,当官会出乱子。张督军问他要何赏赐,他提出在钟楼边开饭店,既发挥专长,也方便军府用餐。张督军同意,拨款建起曲江春酒楼,宋伯鲁题写店名。开张后,菜品环境服务一流,军政要员文人名士争相光顾,于右任常来,题下晋卧刘居唐醉白处雅号。 店里定价公道,食材新鲜,伙计训练有素,生意火爆。李芹溪赚的钱不私藏,多投收徒,从蓝田老家选少年免费教艺。那些学徒出师后,散去各地开店,蓝田年轻人闻风而动,纷纷进城学手艺。县里原本靠农耕,经济单一,这些外出务厨的汉子带回银子,村寨活络起来。 蓝田街头多出学艺作坊,教刀工火候,孩童识得香料。外出厨子融进外地技法,创出本地新菜,饭馆林立,商队云集。县衙税银增加,修路建桥,昔日穷乡僻壤,渐渐成厨师输出地。曲江春成联络点,地下活动借此掩护,李芹溪掌勺间,推动陕菜从家常向官府转型。 他创制多款名菜,如汤四喜金边白菜,规范宴席流程。蓝田子弟蜂拥西安,挤满后厨,学成回乡开铺,链条绵延。县中妇孺也沾光,学拌菜蒸鱼,集市卖起调料刀具。外出汉子携家带口,落脚外省设连锁,蓝田名声传至京师,官府宴席多用本地师傅。 李芹溪拒高官,只守灶台,银子全投传艺。蓝田长老捐地建艺坊,专授陕菜要诀。县运由此翻身,灶火映照乡土,烟火气成命脉。那些年,关中厨界多出他的门生,陕菜精进,蓝田稳坐厨师重镇。 曲江春越办越旺,李芹溪在西安建蓝田会馆,接待家乡来客,提供饭食歇脚。馆内不只管吃住,还成传艺所,他广收门徒,教陕菜精髓,如泡馍汁调法蒸鱼控水。徒弟轮流上手,学成散去,关中厨师多是他的传人或再传弟子。 他整理官府宴席规范,创制陕西特色菜,推动饮食高端化。蓝田外出务工汉子增多,经济活跃,县里粮仓鼓起,路桥齐整。1927年六十五岁,他因病在西安离世,享年六十五。陕西烹饪典籍将他列为陕菜奠基者,蓝田以此为荣,成陕西厨师之乡。

用户14xxx27
蓝田就是多厨子,当面辍学当服务员端菜乃会儿,那个凉菜老大说,俺蓝田净出些育猪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