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卫队访华,参观中国3处军事基地设施,引起外界关注。 先说说这趟行程的三个地方,选得也很有门道。第一个是北京,作为首都,这里肯定不只是简单逛逛,大概率会有和中国军方的中层军官坐下来聊的环节。 比如交流一下两军在日常训练、安全规则上的想法,毕竟北京是中国军队指挥和决策的重要枢纽,陆军相关的一些核心交流或者国防政策的沟通,很可能放在这儿。 而且说不定还会去看陆军的一些代表性设施,比如合成旅的训练基地?毕竟现在中国陆军的合成化建设是重点,展示出来也能让日方更直观了解中国陆军的训练模式,不是那种 “藏着掖着” 的风格。 这个地方在内陆,和空军的关联更大。湖北有不少空军的航空兵部队,还有一些和内陆防御相关的设施。 毕竟中国地域广,除了沿海,内陆的空中防护也很重要。而且湖北武汉还是重要的军工重镇,虽然这次说是看 “军事设施”,不一定会去军工企业,但空军的机场、雷达站、战机训练场地这些,大概率会安排上。 想想看,日本自卫队的军官平时接触的都是自家的 F-15、F-35,这次能看到中国空军的歼击机、预警机相关的设施,也能更清楚中国空军的训练节奏和防御思路,不至于总靠猜测来判断中国的空中力量。 这次访华之所以引起外界关注,核心有两个点。第一个是 “开放军事设施” 这件事。以前总有些西方媒体,包括日本的一些媒体,老说 “中国军力不透明”,甚至还编造一些 “中国军事威胁” 的说法。 这次咱们主动邀请日本军官看陆海空的设施,不是摆样子给人看,而是真的让他们走进基地,看训练、看装备、看日常管理 —— 这其实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咱们的军事建设是为了自卫,是为了维护地区稳定,没什么好藏着的。 而且这种 “透明” 不是单向的,以前中国军官去日本访问的时候,也会看日本自卫队的设施,算是 “对等交流”,大家互相摸底,反而能减少误解。 第二个关注点就是 “10 名校级军官” 这个规模和层级。刚才说了,校级是中层,他们来交流,不是谈 “大战略”,而是聊 “实在事”。比如中国军队的日常训练流程是怎样的?舰艇出海前要做哪些准备? 战机巡逻时的航线规划有什么规矩?这些具体的操作细节,只有中层军官最清楚。他们聊透了,回去之后就能给自家部队的人讲:“中国军队是这么干的,以后咱们遇到了别慌,按规矩来就行。” 这种中层的沟通,比高层偶尔开个会、签个文件更接地气,也更容易落到实处。 不过咱们也得客观看,这次访华虽然是好事,但不代表中日军事关系就 “一片大好” 了。毕竟还有历史问题没彻底解决,比如日本一些政客对二战历史的态度,还有钓鱼岛的主权争议,这些都是绕不开的坎。 而且美国还总在旁边搅局,想拉着日本搞 “印太战略”,时不时让日本在军事上跟中国 “对着干”,这也给中日军事交流添了不少麻烦。 但换个角度想,正因为有这些困难,这次互访才更有意义。你想啊,要是两国关系本来就好得不得了,反而不用这么费劲搞中层交流;恰恰是因为有摩擦、有误解,才更需要让这些管实际业务的军官坐下来聊聊、走进去看看。 比如以后日本自卫队的飞机在东海遇到中国空军的战机,双方知道对方的训练习惯,能通过之前交流过的规则沟通,就不会一下子紧张起来;海军舰艇在海上碰面,也知道该怎么打招呼、怎么保持安全距离,不至于因为一点小误会升级成冲突。 而且从 2001 年到现在,20 多年了,这个校级互访机制就算中间停过,最后还是恢复了,说明两国都明白一个道理:不管关系多复杂,军事上的 “沟通渠道” 不能断。 尤其是现在东亚地区的安全形势越来越复杂,朝鲜半岛问题、台海问题、南海问题都牵扯在一起,中日作为两个大国,要是军事上完全 “不说话”,对整个地区的稳定都没好处。 当然,也不能指望一次访华就能解决中日军事关系上的所有问题。毕竟两国之间的分歧还在,外部的干扰也没停。 但至少这次访问,是一个好的开始 —— 它说明中日都愿意在安全领域寻找 “务实沟通” 的渠道,而不是一味地对抗。 对于咱们普通人来说,也能从这件事里看出来,现在的国际关系不是 “非黑即白”,尤其是邻居之间,就算有矛盾,也得想办法坐下来聊,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总的来说,这次日本自卫队校级军官访华,看北京、广东、湖北的军事设施,表面上是一次普通的军事交流,背后其实是中日在复杂局势下的一种 “务实选择”—— 不回避分歧,但也不放弃沟通;不夸大威胁,而是通过透明化减少误解。 这种中层之间的交流,虽然不像高层互访那样引人注目,但对维护地区稳定、避免军事误判,其实有着更实在的作用。以后要是这种交流能多搞几次,中日之间的安全互信说不定能慢慢积累起来,这对两国、对整个东亚,都是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