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申请加入金砖,美国大使公开威胁:不要越过红线 据多家外媒报道,近日,针对马来西亚申请加入金砖国家一事,美国驻马来西亚大使卡根做出了回应。 马来西亚正式向金砖国家提交入会申请,美国驻马大使卡根随即警告“不要越过红线”。这场看似普通的国际申请,却暴露了美国对全球南方国家崛起的焦虑。 马来西亚的入会申请绝非偶然。2024年,该国对金砖五国的贸易额达1820亿美元,占其总贸易量的27%。 更关键的是,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已批准马来西亚两笔共58亿美元贷款,用于东海岸铁路和马六甲皇京港建设。这些项目直接冲击了日本主导的“印太基建计划”,让华盛顿坐立难安。 美国大使卡根的威胁话术看似冠冕堂皇:“美国尊重马方主权,但金砖可能损害美马经济纽带。”实际是担心马来西亚成为“反美桥头堡”。 2025年7月,美国与马来西亚签署的《互惠贸易协定》中,暗藏要求马方配合制裁中国科技企业的条款。 这种“经济胁迫”在马来西亚引发强烈反弹——吉隆坡商会调查显示,63%企业反对协定中的“政治附加条件”。 马来西亚对西方经济体系的警惕,源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当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开出的紧缩药方,导致该国GDP暴跌7.4%,失业率飙升至8.5%。前总理马哈蒂尔至今仍坚持:“我们不能再让西方决定我们的经济命运。” 这种创伤记忆,让马来西亚在2025年做出不同选择。当美国施压其放弃金砖时,马方搬出历史数据: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金砖国家贡献了全球经济增长的45%,而G7国家仅占29%。这种对比,让马来西亚坚定了“去西方化”的决心。 美国威胁的关键,在于马来西亚的半导体产业。作为全球第三大半导体封测基地,马来西亚90%的原材料依赖中国供应。 2025年,厦门士兰微电子在槟城投资20亿美元的晶圆厂即将投产,这直接威胁到美国应用材料公司的市场份额。 卡根的警告实则针对此类合作。但现实是,马来西亚半导体产业已形成“双轨制”——美国客户需要马来西亚的封测能力,而中国企业提供关键设备。 这种“你中有我”的格局,让美国制裁令成为一纸空文。2025年第三季度,马来西亚半导体出口额达320亿美元,其中对金砖国家出口增长140%。 在能源领域,马来西亚的转向更为明显。2025年,该国从俄罗斯进口的液化天然气(LNG)同比增长280%,而美国液化天然气占比从35%骤降至12%。 这种变化背后,是中石油参与的“东海岸能源走廊”项目,通过管道直接将印尼天然气输送至马六甲,绕开马六甲海峡的传统航运风险。 更让美国不安的是,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已加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能源转型基金。 该基金计划投资50亿美元,在沙巴州建设东南亚最大光伏电站。这种“去美元化”能源布局,正在瓦解美国主导的石油美元体系。 卡根的威胁暴露了美国对东南亚认知的偏差。2025年东盟峰会期间,马来西亚联合印尼、泰国提出“东南亚数字自贸区”计划,核心结算货币是人民币和本币。这种机制完全绕开美元,却得到区域内76%企业的支持。 更讽刺的是,美国试图用关税施压,反而加速了马来西亚的“向东看”。2025年8月,马来西亚对美出口的棕榈油因关税威胁下降12%,而对金砖国家的出口同期增长23%。 马来西亚的抉择,正在引发连锁反应。2025年10月,菲律宾投资部长透露正考虑加入金砖;泰国则宣布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这些动作让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警告:“金砖机制正在吞噬东南亚。” 但美国应对策略仍显笨拙。2025年9月,美国商务部以“国家安全”为由,将马来西亚半导体企业列入实体清单。 结果反致英特尔在槟城工厂的工程师集体抗议,最终美方被迫撤回决定。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操作,暴露了美国在产业链中的脆弱性。 马来西亚的案例证明,在多极化时代,中小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对冲策略”维护利益。2025年,该国同时与中国签署本币结算协议、与美国续签军事合作协议、与欧盟达成绿色技术备忘录。这种“三边平衡”策略,既避免了选边站队,又最大化了发展空间。 在槟城乔治市的街头,中马合建的“数字丝绸之路”体验馆里,游客正用支付宝购买娘惹糕点。这种文化与经济的交融,正是马来西亚选择金砖的底层逻辑,它既不是反西方,也不是亲东方,而是为自身发展争取最大可能性。 在美元霸权动摇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用脚投票,选择更平等的发展道路。正如马哈蒂尔在回忆录中所写:“真正的独立,是拥有拒绝任何胁迫的底气。” 信息来源: 是否支持马来西亚加入金砖国家?中方回应 2025-10-28 18:12·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