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宰客这条道路走不通了,比亚迪治阿三这招太狠了!年前阿三买1000辆电动大巴,付了50%订金收到车壳子,咬牙又付20%才发电池。可电池到了组装完车还是趴窝,一问才知道被远程锁死了! 几年前,比亚迪满怀希望地进军印度市场,从出口车辆到考虑建厂,把计划书写得挺详细。说到合作最初,日子倒还顺畅,车陆续进了印度。 不料好景不长,印度方面付款拖着不动,一套流程下来,比亚迪催货款都快成了例行公事,更别提政策说变就变,刚谈好的工厂项目当地政府一句话就停了。 看明白情况后,比亚迪改变策略,完全采用“看到钱先,货再说”的保守办法,技术成了压舱石,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不少在印度挣扎过的外国企业都有类似感受,大众、铃木这些大品牌刚进去也雄心勃勃,后来不是碰上政策反复就是钱款迟迟收不回来。 做批发生意的义乌商人更是直接,查清信用再决定接不接单。对于所有外企来说,和印度做生意并不只是看订单多大,更多盯着到手的钱能不能安全进账。 比亚迪这回能稳住阵脚,不只是怕再碰壁,更关键的是手里的技术说得上话。比亚迪的电池设计得耐高温,在印度那样的环境下也能顶住考验,这个技术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复制的。 正因为握着这样的核心技术,比亚迪能大胆要求对方先把钱打全,车才能真正交付,不然就远程锁死。印度客户再怎么催,比亚迪这边都能按规矩办事。 其实,印度自己也是“惯犯”。之前进口俄罗斯的石油时,就专门搞出一套结算系统,让所有钱都堵在国内不出去。生意能不能顺利,很多时候看的不是技术,是看谁先能守住程序和信用。 反观东南亚,比亚迪在那边生意做得顺风顺水。订单来的时候,客户直接打钱,货过去就能顺利收尾,大家的账目都明明白白,这其中的差别一眼就能看出来。 电动车进入新兴市场问题不少,别的品牌常常为电池耐不住热而犯难,偏偏比亚迪把这一点攻克得结结实实。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掌握主动权的底气才不是空穴来风。 比亚迪也清楚,和印度这样的市场打交道,不靠稳妥办法不行,只要合作环境变幻莫测,不用点硬招就守不住底线。站在各种例子的背后,技术敢为、防线做足,这才能保证企业不吃亏。 说穿了,没有足够规则和信任,再多订单都是镜中花。比亚迪这次选择了强硬的自保手段,也是被印度模式“治”出来的。 要想在海外市场长久站住脚,真正的底牌还是看技术,也要能随时变通,随时守住自己的钱袋子和主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