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中方正式宣布将于2025年11月10日至2026年12月31日对瑞典免签,实现了中瑞关系某种意义上的破冰或者突破。这意味着欧盟对中国免签更近了一步吗? 要明确的是,这背后是中瑞 75 年建交的深厚积淀,本质是 “点对点” 的双边合作,和欧盟整体免签决策完全是两码事。 瑞典对中国开放免签,根本原因是双方利益已到 “你中有我” 的程度,从经贸基础来看,超过 1 万家瑞典企业开展对华贸易(含宜家、爱立信、沃尔沃等龙头),600 多家瑞典企业在华直接经营,覆盖汽车、通信、家居等重点领域。 投资热度上,2024 年中国对瑞典投资达 13.6 亿美元,同比增 70%,中国已成为瑞典在亚洲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再加上外交互动频繁,2025 年 10 月刚完成第四轮中瑞外长级战略对话,自贸协定升级谈判进入关键阶段,免签其实就是双边关系升温的自然结果。 但想让欧盟跟进免签,远比想象中复杂,核心要迈过三道坎。 第一道是评估门槛尚未摸到:欧盟免签需通过 “签证自由化对话” 评估,涵盖非法移民控制、证件安全等 12 项指标,目前中国尚未进入该评估序列。全球 60 多个欧盟免签国里,亚洲仅日本、韩国、新加坡、文莱 4 国。 第二道是内部分歧难弥合:德国、法国等西欧大国想靠人员往来抢占中国市场,但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仍担心非法滞留,即便 2024 年欧盟非法移民来源国统计中中国占比不足 0.3%,东欧国家依旧持谨慎态度,双方多年争论难达共识。 第三道是对等性争议待解:中方已对 33 个欧洲国家实行 30 天免签,政策还延长至 2026 年底,但欧盟层面始终未给出对等回应,这种 “单向便利化” 成为整体免签的重要阻力。 很多人可能会问,瑞典是申根国,这会不会带动其他申根国家跟风开放免签? 答案其实是 “难度极大”。从 2025 年 10 月欧盟委员会《对华签证政策评估报告》来看,欧盟仅愿意讨论 “长期签证便利化”,短期免签完全没被提及。 更关键的是规则限制,瑞典免签仅适用于入境瑞典,不能直接进入其他申根国,因为申根区边境管控权归欧盟统一决策,单个成员国根本没权力改变整体规则。 不过话说回来,中瑞免签的示范效应其实已经开始显现。2025 年 9 月欧洲旅行社和旅游运营商协会专门发布《对华旅游签证便利化倡议》,协会主席公开呼吁 “放宽签证能让欧洲旅游业每年多赚 20 亿欧元”。 西班牙、意大利等旅游依赖型国家也已表态支持。当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未来 3-5 年欧盟整体免签基本不现实。 说到底,免签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让利,而是国家间实力与互信的双向奔赴。 中方已经拿出足够诚意,接下来就看欧盟能不能打破内部分歧,跟上全球化人员流动的节奏。瑞典的 “破冰” 已经证明,只要双边互信足够、利益绑定够深,免签就能顺利落地。 但欧盟整体免签的实现,还需要欧盟先完成内部 “统一思想”。毕竟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阻碍人员顺畅流动,最终损失的还是欧洲企业的市场份额和旅游业的真金白银,这一点瑞典已经做出了榜样,剩下的就看欧盟其他国家能不能想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