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现在最让人担心的,就是神舟二十号的航天员,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成功交接,也不是因

漫聊小知识 2025-11-06 17:37:42

估计现在最让人担心的,就是神舟二十号的航天员,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成功交接,也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是因为他们在返回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情况。   11月5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直接发了消息,神舟二十号疑似被空间微小碎片撞了,原计划当天的返回任务只能推迟,全国等着看航天员回家的人们,心里一下就悬了起来。 你可别小看那碎片,听航天专家说,这次撞上来的大概就2毫米大小,比米粒大不了多少,但它在太空里飞得太快了,每秒能跑7公里多,比子弹速度还快7倍,撞上来的动能堪比一颗手榴弹。 飞船虽说看着结实,可太空环境太特殊,哪怕是这么个小颗粒,要是撞在关键地方,麻烦就大了。 比如服务舱的热控系统要是被撞坏,舱里温度就没法控制;要是返回舱的防热层有损伤,再入大气层的时候可是要承受2000℃高温的,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地面团队4号晚上就发现飞船信号不对,立马叫停了返回程序,这不是慌了手脚,是真把航天员的命当头等大事,一点风险都不敢冒。 不过大家也别太揪心,现在三位航天员——指令长陈冬,还有陈中瑞、王杰,状态都挺稳定的,已经转移到空间站核心舱的安全位置了,正配合地面做检查呢。陈冬可是老航天了,累计在轨都超过400天了,经验足得很,有他在,乘组肯定能沉住气。 而且空间站里物资也充足得很,天舟九号货运飞船拉了3吨东西上去,吃的用的都够,就算多待些日子也没问题,这一点工程办公室早就说了,咱能稍微放宽点心。 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小的碎片,咋就防不住呢?其实中国航天早就给飞船穿了“防护甲”,就是那种多层的复合结构,外面是硬壳扛冲击,里面是能吸收能量的材料,1厘米以内的碎片基本能挡住。 而且神舟二十号入轨这195天里,已经主动变轨3次避开危险碎片了,这次实在是因为毫米级的碎片太多,光地球轨道上就有1.4亿个,根本没法全部提前监测到,这才撞了个正着。 这不怪咱们的技术不行,连国际上都没办法,之前国际空间站的机械臂、联盟号飞船都被这种小碎片撞过,有的还漏了冷却剂,应对起来比咱们还被动呢。 现在地面团队正用机械臂上的高清相机给飞船做“全身检查”,从服务舱到返回舱,每一个关键部位都不放过,还建了仿真模型推演20多种可能的风险,就是要把隐患都找出来。 要是检查下来问题不大,最快8号就能安排“快速返回”,8个小时就能落地;就算需要修,咱们也有办法,之前神舟十七号的航天员就出过舱修过被碎片撞坏的太阳翼,技术早就验证过了。 更让人安心的是,咱们早有后手。现在神舟二十一号飞船就对接在空间站上,要是神舟二十号真的没法载人返回,三位航天员直接换船就能回来。 地面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还有神舟二十二号飞船和火箭等着呢,已经完成总装测试了,随时能发射救援,这就是中国航天的“双保险”,从来都是“发射一艘、备份一艘”,就怕出意外。 对比以前苏联联盟号飞船出问题只能硬扛,咱们这准备得太周全了,这不是技术不行,反而是太靠谱才这么谨慎。 说真的,看到推迟返回的消息,心里悬着是肯定的,毕竟是三条活生生的人命在天上,全国人都牵挂着。 但越了解情况,越觉得这种担心是人之常情,可咱的担心不是瞎担心,中国航天这几十年早就把能想到的风险都堵上了。 从能提前预警碎片的“太空千里眼”,到飞船上的“防护甲”,再到地上随时待命的救援飞船,每一步都想得比咱们普通人细得多。 太空本来就是个危险的地方,现在低地球轨道越来越挤,碎片以每年2%的速度增加,以后这种情况可能还会有,但只要有这么负责任的工程团队,有这么周密的准备,航天员的安全就有保障。 咱现在能做的就是相信他们,等他们把所有风险都排除了,平平安安地落地。 毕竟比起早一天回家,安安全全回家才是最重要的,你说对吧?

0 阅读:0
漫聊小知识

漫聊小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