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碰。可两年过去,不但日本海鲜

小茹吖 2025-11-06 15:25:09

当初日本把核污水往海里倒,全球骂声一片,连海鲜都没人碰。可两年过去,不但日本海鲜照样出口,还越卖越多。这到底是大家忘了怕,还是日本搞了什么新路子? 2023 年 8 月,日本福岛核污水正式排海的消息炸开时,全球舆论炸了锅。各国网友集体抵制日本海鲜,中国直接暂停日本全境水产品进口,韩国民众上街抗议,连日本本土渔民都举着牌子反对,不少海鲜市场里的日本刺身、冻鱼直接滞销,价格跌了一半还没人要。 谁能想到,两年过去,日本海鲜不但没被市场抛弃,反而越卖越火。 日本水产厅的数据显示,2024 年日本海鲜出口额突破了 3.2 万亿日元,比排海前的 2022 年还增长了 18%。 这事儿真让人纳闷,难道大家都忘了核污水的危害?其实不是忘了,是日本这两年偷偷搞了不少 “新操作”,把舆论和市场都玩明白了。 首先,日本最绝的一手是 “话术包装 + 权威背书”。他们压根不提 “核污水” 这三个字,统一改口叫 “处理水”,还特意强调 “经过多核素处理系统净化,放射性物质浓度低于国际标准”。 为了让这话有说服力,日本花了大价钱游说国际原子能机构,2023 年 11 月 IAEA 发布了一份 “达标” 报告。 这份报告其实存在不少漏洞,比如检测样本只覆盖了排海口附近,检测频次也不够,但日本不管这些,拿着报告在全球到处宣传,给各国政府和商家递 “定心丸”。 很多对核污染了解不深的国家,一看有国际机构背书,就慢慢放松了进口限制。 紧接着,日本玩起了 “市场转移” 的套路。他们知道中国、韩国这些周边国家对核污染最敏感,就主动放弃了部分东亚市场,把重心转向了对检测标准宽松的东南亚、欧洲和美洲。 东南亚国家的检测标准大多比较简单,很多只检测氚这一种核素,而日本的 “处理水” 刚好在氚含量上做了表面文章,其他可能超标的核素压根没人查,日本海鲜自然能顺利进入这些市场。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日本还搞起了 “加工品伪装”。新鲜海鲜容易被检测出核素,他们就把鱼、虾加工成鱼罐头、鱼糜、鱼丸这些产品。 这些加工品经过高温蒸煮、粉碎混合后,核素检测难度大幅增加,很多国家根本没有针对加工海鲜的严格核素检测标准。 日本的 “降价促销” 也起了不小作用。为了打开新市场,他们把出口海鲜的价格压低了 15%-20%,比同类的挪威三文鱼、智利鲈鱼便宜不少。 在东南亚和欧洲的一些超市里,日本冻虾、冻蟹的价格比当地海鲜低三成,不少商家为了利润愿意进货,消费者也架不住低价诱惑。 比如泰国的一些连锁火锅店,就用低价的日本海鲜做食材,生意反而比以前更好,很多食客根本不知道这些海鲜的来源有问题。 当然,也不能否认消费者的 “记忆淡化” 效应。核污水排海的热度慢慢降了,加上日常信息轰炸,很多人慢慢忘了当初的愤怒和担忧。 不过话说回来,日本海鲜出口增长的背后,是对环境和消费者健康的不负责任。他们的 “处理水” 排海至今没有停止,海洋是相通的,长期排放必然会对全球海洋生态造成影响。 虽然现在很多检测没查出明显超标,但核素在海洋生物体内会富集,长期食用的风险谁也说不准。 国际社会其实也该反思,目前没有统一的核污染海鲜检测标准,给了日本可乘之机。 大国做事,本该有大国的担当,把核污水排进大海,再靠各种套路卖海鲜,这种既自私又短视的行为,迟早会付出应有的代价。

0 阅读:25

猜你喜欢

小茹吖

小茹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