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中国东部战区突然宣布了联合演训并公开挂载实弹的巡航视频。 据公开画面,H-6系列与J-16编队在台岛周边活动,航迹密集,科目明确。通报强调常态化执勤背景下加压训练,节奏更快、范围更广。 延续到去年5月,“联合利剑-2024A”就以环岛为框架展开,陆海空联动,东部战区当时公布了多方向推进与多批次出动的细节,外界对这种节奏并不陌生。 海上配套已经形成纵深。055型驱逐舰和山东舰在2023、2024年多次赴西太训练,公开讯息显示曾在台岛以东海域进行舰载机起降与海空协同,覆盖面扩大。 对照美军近期动向,西太的舰机活动明显更谨慎。公开通报里,穿越台湾海峡的频次减少,航线更靠外侧,并强调“避免误判”,显示对风险的再评估。 岛内空域通告与民航改航增加,说明现场压力不小。外部力量若要临时介入,可用窗口与路径都会被压缩,行动空间更小。 节奏上的变化更关键。过去多为阶段性演训,这一轮呈常驻态势,雷达值班、侦察监视、空中巡航持续进行,长期压制效果显现。 “海峡中线”已失去约束力。近年战机与舰艇多次跨线,航迹公开透明,所谓默契线正在淡化,规则被具体行动重写。 美方表述也在调整,从“展示存在”转向风险控制。实弹巡航到位后,一旦出现突发,转入处置的窗口更短,临场决策压力更大。 南海方向随之出现力量分配变化。西太关注度升高,南部舰机调度被压缩,热点一度降温,周边国家态度趋于克制。 对中方而言,这不是单点展示,而是在把现实边界固定下来。海空常驻、兵力常动、任务常压,迫使外部重新计算介入成本。 同时保留沟通与预告。航行警告、识别响应、公开画面,让周边清楚看到谁在维持秩序,谁在试探底线,减少误解空间。 从台岛周边的飞行轨迹到东部海域的编队活动,信号已经足够明确:触线会被处置,越线代价提高。 局面走到今天,关键在于谁长期在场、谁真实可用。寸步不让,体现在一次次可验证的行动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