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式宣布了! 2025年11月5日,中国正式宣布:未来一年内继续暂停对美国商品24%的加征关税,同时保留10%的加征关税税率。 11月5日中国宣布了一项关税调整决策,这项决策的核心,并非全面取消,而在于一项精巧的保留,它既是结束过往恶性循环的“制动器”,也为当前经济注入了确定性,更构建了一个面向未来的对话基础。 此举被视为对美方数小时前降低关税的快速“对等回应”,双方极快的反应速度,暗示了背后可能存在的提前沟通,这一调整终结了此前“你加我也加”的紧张拉锯,标志着一种从对抗走向缓和的策略转变。 具体来看,自11月10日下午1点01分起,一项24%的加征关税被宣布暂停一年,这使得原先合计高达34%的总加征税率,骤然降至10%,此举并非彻底让步,而是踩下了刹车,为失控的关系降温,给双方都提供了理性的台阶。 这次调整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并非终点,毕竟在科技与安全等领域的深层分歧依然存在,说明谨慎驾驶仍是必要,保留10%的税率,正是这种审慎的体现。 从34%到10%的显著降幅,迅速为高度交织的两国经济注入了稳定预期,对中国企业而言,出口成本趋于稳定,意味着它们敢于承接超过三个月的长期订单,长三角一家纺织企业便因此计划扩大产能,这是最直接的信心体现。 对美国而言,这份稳定预期同样是双重红利,它不仅缓解了苹果供应链、新能源设备等行业的成本压力,也直接为民众减负,据测算若恢复24%的关税,美国家庭年均开支或将增加2400美元,关税下调因此有助于缓解美国的通胀压力。 这种调整的必要性,根植于紧密的供应链依赖,例如美国对中国锂电池的进口依赖度高达80%,关税的稳定,对其关键产业至关重要,消费者也已感受到变化,美国牛肉、大豆等商品在跨境电商平台的价格开始松动,部分小众美妆品牌的折扣力度也随之加大。 这份红利的影响力不止于两国,中美贸易额占全球比重超过15%,世界银行预测,两国关税每降低1个百分点,全球GDP便可增长0.1%,这无疑为脆弱的世界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更深层次看,保留的10%关税本身,成为了一个具体、可量化的谈判标的,它将未来的博弈从无序冲突,引向了有规则的对话框架。 这项决策经由中国国务院批准,并严格依据《关税法》、《海关法》和《对外贸易法》等法律,其程序的合规性向市场传递了政策稳定、有章可循的清晰信号,这保证了“谈判桌”本身的严肃性与合法性。 这10%的税率,既是中方展现合作诚意的姿态,也是坚守原则的底线,它为后续谈判预留了窗口期与灵活的政策筹码,“暂停”而非“取消”的设计,正是为未来的博弈留下空间。 全球市场都在密切关注这场互动,期待局势的最终稳定,企业也已开始重新评估供应链布局和订单安排,积极调整以适应新局面,这第一步的目标,是探索“合则两利”的长期路径,但未来走向仍取决于后续谈判,市场与企业仍需保持必要的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