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美国最高法院举行听证会 2025年11月5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就特朗普的全面关税政策召开听证会,场面着实尴尬——连他亲自任命的大法官,都纷纷对这关税的合法性提出质疑。 听证会足足辩论两个半小时,核心焦点很明确:特朗普援引1977年《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征税,但大法官们一致认为,征税权本属国会,总统无权越俎代庖,首席大法官罗伯茨更直言这无异于“直接对美国人征税”。 1977年出台的《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初衷是制裁外国敌对势力,从来不是什么征税工具。美国宪法白纸黑字写着征税权归国会,总统越过国会征税,本身就触碰了权力边界。 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关税政策几番调整,4月曾对中国商品叠加征收145%综合关税,后经中美会谈降至30%,对多数贸易伙伴则设定10%的基准关税。 5月28日,国际贸易法院率先裁定这一征税行为越权,特朗普政府当天便提起上诉,5月29日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暂时搁置原判,最高法院由此成为最终裁决的关键场所。 4月23日,纽约州、亚利桑那州等12个州,联合数十家受关税冲击的企业共同起诉,称这一政策打乱了正常经济秩序,要求立即停止非法征税。 10月30日,参议院以51票对47票通过决议,试图终止与关税相关的国家紧急状态,但众议院暂未启动表决,特朗普也拥有行使否决权的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他任命的6位保守派大法官中,已有多人点破其中的问题,认为这是行政权力的过度扩张。9位大法官里3位自由派明确反对,关键几位保守派的态度,成了这场博弈的胜负手。 特朗普并未出席听证会,仅在社交媒体发声,称若裁决失利将“极具破坏性”。但高盛等机构测算显示,关税成本已有40%转嫁给美国消费者,企业与民众正持续承压。 即便最高法院最终驳回这一关税政策,特朗普也早留后手,计划援引其他法律继续推进。这套“换壳征税”的操作,本质是对三权分立原则的漠视。 美国的制度设计本以互相制衡为核心,如今总统试图抢夺国会的征税权,大法官们的质疑,本质上是在守住宪法划定的底线。这场争议从来不止是关税之争,更是对权力边界的守护。 关税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保护盾”,中国、欧盟等贸易伙伴的反制措施,早已让美国农民、制造商深陷困境。所谓“保护本土经济”的口号背后,最终买单的还是美国普通民众。 最高法院的最终裁决可能需要数月时间,但无论结果如何,特朗普这场关税狂欢都难以持续。权力从来都需要枷锁,总统更不能肆意突破制度红线。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美法院裁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