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所成果然被判处死刑!白所成是1950年出生,已经过了75周岁。在国内的法律当中,过了75岁的老人,一般说是不会判处死刑,但是性质恶劣者除外。结果白所成就是除外的一部分,因为白所成,做的事情过于没有底线。简直是罪大恶极! 我国刑法中对老年人犯罪的量刑有着特殊考量。 考虑到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社会危害性相对较低等因素,通常情况下,75 岁以上老人故意犯罪的,会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即便罪行严重,一般也不会判处死刑。 这一规定体现了法律的人文关怀,也符合社会对老年人的普遍认知。可这一 “例外条款” 的存在,也明确了法律的底线。 无论年龄多大,只要罪行足够恶劣,对社会、对他人造成了不可挽回的严重伤害,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不会因为年龄而 “法外开恩”。 白所成的案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正是因为他的行为完全符合 “性质恶劣” 的界定。 从案件调查结果来看,他所涉及的犯罪行为并非一时冲动,而是长期、有组织、有预谋的,且手段残忍,对受害者及其家庭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是,他在犯罪过程中毫无悔意,甚至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掩盖罪行、逃避打击,这种态度进一步凸显了其主观恶性之深。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控辩双方也围绕 “年龄是否应成为量刑考量” 展开过讨论。 辩护方提出,白所成已年过 75 岁,身体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希望能依据常规条款从轻处罚;但控方提交的大量证据,清晰地展现了其罪行的恶劣程度。 从犯罪动机到实施过程,从造成的直接危害到对社会秩序的破坏,每一项都足以证明他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法律对 “老年人从宽处理” 的适用范围。 最终,法院综合全案事实与证据,认定其罪行属于 “性质恶劣” 范畴,依法作出了死刑判决。 这一判决结果,也让更多人明白了法律的原则:人文关怀不等于无底线纵容,年龄也不是违法犯罪的 “保护伞”。 法律既要体现温度,也要坚守底线,对于那些突破底线、罪大恶极的行为,无论行为人年龄大小,都必须依法严惩,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护更多人的合法权益。 案件曝光后,不少网友也表达了对判决结果的认同。 有人说 “法律的温度应该给那些知错能改、危害不大的老人,而不是给这种罪大恶极的人”;也有人表示 “这一判决让大家看到了法律的公平,不管是谁,只要犯了重罪,就必须付出代价”。 大家的讨论焦点,都集中在 “罪行本身是否恶劣” 上,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对法律底线的普遍认同 —— 年龄可以成为量刑的参考因素,但绝不能成为逃避严惩的 “挡箭牌”。 如今,判决已经生效,这一案件也成为了法律适用的典型案例。 它不仅提醒着所有人,法律的底线不容触碰,无论年龄、身份如何,只要触犯法律,就会受到制裁;更向社会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法律的人文关怀与严厉惩处并不矛盾,两者共同构成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