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下场怒批!近日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阴雨天气,村民忙着排涝,村里的大喇叭

沐尘 2025-11-06 00:39:42

人民日报下场怒批!近日人民日报刊登读者来信,阴雨天气,村民忙着排涝,村里的大喇叭却循环播放着“禁烧秸秆”,如此死板,怎能为群众更好服务? 这份“死板”的播放内容,瞬间点燃了许多人的心。一边是连续阴雨带来的洪涝隐患,一边是官方大喇叭反复播放的“禁烧秸秆”,这样的场景让人忍不住发问:难道我们真正理解基层群众的心声了吗?难道我们的“服务”就只能停留在简单的指令和冷冰冰的宣传上吗?当“禁烧”变成了机械的噪音,群众的心声又在哪里? 人民日报的这封读者来信,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当前部分基层治理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和“走过场”问题。指令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与群众的实际需求对接,没有用心去理解他们的困难与期待,这样的宣传只会适得其反,甚至引发反感和反抗。试想一下,雨天排涝,村民们忙碌着救洪自救,而耳边却是“禁烧秸秆”的死板循环播放,这样的场景,难不成就是一种“忽视”? 其实,基层工作最核心的,应该是“人心”。真正的服务,不是单纯的“喊话”,而是要用心去听、去理解。群众的诉求,往往是生活的点滴:雨天排涝的困难、生活的燃眉之急、环境改善的期待。把“禁烧秸秆”变成机械的高音喇叭,忽视了他们的实际感受,只会让政策变得遥远、抽象,甚至变成“噪音”中的“噪音”。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我们的管理理念是否还停留在“指令式”上?是否忘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如今,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都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与群众站在同一阵线,理解他们的难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不能让“禁烧”成为一纸空文,变成冷冰冰的“宣传噪音”,而要变成真正的“服务引擎”。 这次人民日报的“怒批”,实际上是一次深刻的提醒。它告诉我们,基层工作要“接地气”,不能只靠“宣传机器”来完成任务,更要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落实。让群众感受到的,是温暖和关怀,而不是一遍又一遍的机械播放。只有这样,政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赢得人心。 每个人都知道,雨天排涝不易,群众的辛苦付出值得尊重。我们不能用冷冰冰的“指令”来“冷却”他们的心,也不应让“禁烧秸秆”的宣传变成扰民的噪音。真正的改革,是让服务变得更贴心、更人性化,是让政策成为群众的“帮手”,而不是“绊脚石”。 这次事件,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细节”,但它折射出的,是我们对待基层群众的态度。愿我们的政府和管理者,都能用心听,真心做,让“服务”不再是形式,而是实实在在的温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最真挚的支持和信任。毕竟,关心群众的“心”,才是推动社会前行的最大动力。

0 阅读:0
沐尘

沐尘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