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30亿吨铁矿重见天日,美国媒体:中国将改写全球铁矿格局!11月4日台媒爆料,一条全新铁路在西非正式投入运营,西芒杜铁矿将在今年实现出口,然而这样的状况也引来外媒的担忧:中国从未拥有过如此程度的海运铁矿定价权!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美媒:中国从未拥有过这般程度的海运铁矿石定价权,将开始掌控局面) 几内亚东南部的凯鲁阿内省群山之间,10 月 20 日的一声汽笛划破沉寂。 西芒杜铁矿首列重载列车载着 3333 吨高品位铁矿石缓缓驶出,沿着新建的 552 公里跨几内亚铁路奔向大西洋之滨的马瑞巴亚港。 这场迟到近 30 年的资源启航,不仅标志着全球最大未开发铁矿的觉醒,更预示着中国主导的全球铁矿石贸易新格局正在形成。 西芒杜铁矿的开发历程堪称一部资源博弈史诗。 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这片土地便被勘探出巨量铁矿,1998 年力拓集团确认其储量超 42 亿吨、平均品位高达 65% 的惊人数据,但地理偏远、政局动荡与企业角力让项目陷入停滞。 2010 年中铝与力拓的合资尝试因矿权瑕疵与法律风险未果,直至 2019 年赢联盟以 140 亿美元投资承诺拿下北段区块,中国企业才真正撬开这片资源宝库的大门。 今年7月,那条穿越四个大区 12 个省市的跨几内亚铁路终于竣工,10 月实现铁路运输,11月11日将举行正式出矿典礼,首批百万吨矿石已启航驶向青岛港,比原计划提前一个月。 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破解资源困局的迫切需求。作为全球最大钢铁生产国,中国长期依赖澳巴两国的供应,西芒杜项目的落地彻底打破这一被动局面。 更关键的是,这里 66% 的高品位矿石远超澳洲矿 62% 的水平,60 美元左右的成本也比澳矿 80-90 美元的到岸价低不少,完美契合中国钢铁业低碳转型的需求。 项目投产后,澳大利亚对华铁矿石出口占比骤降至 45%,必和必拓也因各种原因被迫接受人民币结算,现货份额从 51% 跌至 18%,三季度单汇兑损失就达 3.2 亿美元。 力拓虽参与南段开发,却不得不承认中国企业的核心作用,正是中方在密林筑路、恶劣环境施工中的硬实力,让停滞多年的项目得以推进。 要知道,这条铁路的建设者们曾顶着 50 度高温在夜间浇筑桥梁,靠着 “旱季抢产、雨季保供” 的策略,提前4天完成 1068 片T梁预制,还带动了 3000 余名当地人就业。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中国矿产资源集团9 月宣布暂停必和必拓美元采购,推动西芒杜矿石采用人民币结算,还推出 “北铁指数” 挑战普氏指数垄断。 目前人民币跨境结算份额已从 3% 跃升至 7%,必和必拓人民币结算比例达 30%,若突破 50% 就能形成“资源-货币” 的正循环。 高盛预测 2026 年铁矿均价将降至 85 美元,全球 2.7 亿吨高成本产能面临淘汰,市场正从澳巴寡头垄断转向三极格局。 几内亚,这个非洲史上最大矿业项目是其经济腾飞的引擎。当地村民的感慨或许更实在,中国企业带来的不仅是钢铁轨道,更是改变命运的希望。 而对中国,这不仅是供应链的安全垫,更是全球资源治理话语权的提升, 继铜、钴、锂之后,中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主导地位再添重要砝码。 这个世界从来不会辜负有准备的人,西芒杜铁矿的重见天日,是中国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对外开放、深化国际合作的自然结果。 那些穿越雨林的铁路枕木,那些深夜浇筑的桥梁构件,那些培训上岗的当地工人,都是这场合作最生动的注脚。 当马瑞巴亚港的矿石装船启航,车轮与钢轨的交响不仅是资源流动的声音,更是全球经济权力重构的序曲。 在这场变革中,中国用三十年布局实现了从 “被动买单者” 到 “规则塑造者” 的蜕变。西芒杜的每一块铁矿石,都在为这个时代写下最有力的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