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旧校服的“漂流记”:照见资源循环的喜与忧 一件写有“刘思涵”名字的中国校服在非洲“火了”,这戏剧性的一幕,生动揭开了我国每年超2000万吨旧衣物全球“漂流”的庞大产业链。这既是资源循环的奇迹,也映射出监管缺失的阴影。 这件校服的旅程,是一条成熟的商业链条。从社区回收箱开始,经过分拣,“出口级”旧衣以数倍差价远销海外,尤其在非洲成了物美价廉的刚需。这条产业链不仅解决了部分垃圾处理难题,还催生了如山东大叔般月入数万的从业者,实现了经济与环保的双赢。然而,阳光之下亦有隐忧。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公众善心,设置虚假“慈善”回收箱牟利,未经消毒的衣物直接流入市场,严重扰乱了行业秩序,也透支了社会信任。 总而言之,旧衣物的全球之旅是资源重生的生动课堂。它提醒我们,在投递爱心时,应主动选择有公募资质的正规机构,让每一件“刘思涵的校服”都能在阳光下完成它的使命。对于这条产业链,您认为应如何加强监管,才能让它更健康、更透明地发展呢?欢迎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