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毛泽东的威信是很高,可是他坚持自己的错误路线。我就不信了,苏区离开毛泽东就过

陈砚之 2025-11-04 18:55:12

“他毛泽东的威信是很高,可是他坚持自己的错误路线。我就不信了,苏区离开毛泽东就过不了日子了,红军就打不了胜仗了,开玩笑!”凯丰 满腹牢骚。 凯丰原名何克全,1906年2月出生在江西萍乡老关乡一个中等家庭。从小在家族祠堂接受私塾教育,后来进入萍乡中学,接触进步思想,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夏,他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校期间,他担任校刊主编,以何克全名义发表文章,还用未名笔名在莽原杂志上刊登通讯,抵制反赤运动。1927年3月,他转入中国共产党,继续从事地下工作。1928年,何克全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接受系统训练。1930年回国,成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成员之一。1931年,他进入中央苏区,从事青年工作。1933年,何克全担任少共中央局书记兼中央宣传部部长,参与苏维埃文化教育大会,代表政府发言,推动青年团组织发展。1934年,他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负责团中央书记职务。何克全参加长征,在遵义会议上与博古等人一道批评毛泽东。长征结束后,他任陕甘宁边区委员会宣传部长。1938年,任中共中央长江局组织部长,开展统一战线工作。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央委员。解放后,任东北局常委、辽宁省委书记。1955年3月23日逝世。 1931年12月,周恩来从上海抵达瑞金,接替毛泽东主持苏区全面工作,带来临时中央关于攻打中心城市的指示。赣州战役于1932年2月打响,马昆求援,蒋介石命令陈诚驰援,几千援军几天内进入赣州城。红军发起四次冲锋未能进入,因为城墙太厚。彭德怀决定采用第二方案,爆炸队挖坑道炸城墙。爆炸后赣州东门倒塌,炸开口子,红三军团战士发起总攻。攻城部队遭内外夹击,陷入混乱,红三军团全线告急。 初步统计伤亡3000多人,一师师长侯仲英、37师师政委欧阳健阵亡。敌援兵4个团架设浮桥进城,城内敌军达数万人。彭德怀向苏区中央局报告攻城希望小,建议撤军,但临时中央指示务必拿下赣州。形势危急,红三军团撤退不及时,被敌军包围。 赣州战役是中央苏区时期一次重大军事行动,源于临时中央的进攻路线。红军主力包括红三军团、红四军和红五军团,总兵力约3万人。国民党守军起初只有一个旅,约5000人,加上地主武装,总计不到1万人。但战役一开打,国民党迅速增援,陈诚部几个团赶到,使城内敌军增至数万人。红军从城东南进逼,占领白云山、天竺山作为攻城阵地。 2月4日至6日,红军陆续到位,国民党缩短防线固守城池。红军支作战军在信丰、南康等地牵制敌援。攻城过程中,红军四次冲锋失败,主要因城墙坚厚,难以突破。彭德怀下令爆炸队行动,战士挖地道埋炸药,炸开东门缺口。但国民党援军及时反击,红军遭夹击,损失惨重。伤亡数字显示,红军牺牲3000多人,包括多名指挥员。这次战役暴露了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性,红军虽英勇,但地形和敌援不利导致失败。临时中央坚持进攻,忽略实际情况,加剧了损失。凯丰的牢骚反映了当时党内对毛泽东军事观点的抵触,推动了停职决定。 凯丰的质疑并非孤立,而是党内路线斗争的一部分。临时中央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强调攻打城市,毛泽东主张农村包围城市。赣州作为赣南中心,政治经济重要,国民党必守。红军曾五次攻赣州未果,这次围攻从2月23日持续到3月7日。 苏区中央局慌乱,项英登东华山请回毛泽东。毛泽东做出指示,立刻电告江口前线朱德,红四军不动,防止余汉谋行动;红三军不动,可保退兵;大胆启用刚起义的第五军团,解赣州之围。赣州战役于1932年3月结束,红军撤出。3月中旬,苏区中央局在江口召开会议,总结攻打赣州教训,确定红军下一步行动方针。毛泽东指出攻打赣州错误,主张红军向敌人薄弱地区发展。凯丰继续在党内工作,1933年担任少共中央局书记,推动青年团扩红运动,参与苏维埃大会。长征中跟随部队,到达陕北后,任宣传部长。凯丰在延安时期参与整风运动,1945年当选中央委员。解放战争中从事组织工作,东北解放后,任辽宁省委书记,直至1955年逝世。 赣州撤围后,红军保存主力,避免更大损失。毛泽东重获部分军事指挥权,4月指挥红一军团攻占漳州,取得胜利。这次行动打击了国民党张贞部,缴获大批物资,扩大影响。赣州失败促使党内反思左倾路线,但分歧仍存。凯丰作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成员,在遵义会议上坚持批评毛泽东,但后来认识到错误,转而支持毛泽东领导。长征结束后,他负责宣传,推动边区文化建设。1938年长江局任职期间,开展统战,联络知识分子。1945年七大当选中央委员,显示党内地位稳固。解放后在东北局工作,参与辽宁工业恢复,直至逝世。凯丰一生从事团工作和理论宣传,是党内理论宣传家。这段历史反映了党内斗争的复杂性,从赣州分歧到后期统一,推动了革命进程。 凯丰的牢骚源于路线分歧,但赣州教训证明了毛泽东战略的远见。凯丰后来在党内继续贡献,直至1955年逝世。

0 阅读:745

猜你喜欢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