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禁运,我就敢换!荷兰刚把关键半导体设备加进对华禁单,格力立马取消进口订单,21.8亿合同全给北方华创、中电科48所,更惊喜的是交货提前四月。国产设备的逆袭,从这一刻开始了? 荷兰这招禁运属实够狠,完全是冲着掐断中国半导体成熟制程命脉来的。要知道,2023 年 6 月那纸出口管制新规一出来,9 月就火速落地,直接把 ASML 的浸没式 DUV 系统拉进了管控黑名单。 要知道之前美国也就敢卡着 EUV 高端光刻机不让卖,这下连能覆盖 28nm 甚至通过多重曝光做到 7nm 的 DUV 都给禁了,等于把国内晶圆厂扩产的关键设备给锁死了。 可他们忘了,中国市场早就不是离了进口设备就玩不转的年代,ASML 自己 2024 年的年报都写着,中国大陆首次成了他们最大市场,销售额 101.95 亿欧元占了总营收的 36.1%,这时候搞禁运,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格力这波操作算是把 “你敢禁运我就敢换” 的底气摆得明明白白,21.8 亿的订单说转就转,直接给到北方华创和中电科 48 所,更绝的是还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交货,这速度可比等进口设备痛快多了。 别以为这是瞎换,北方华创早就不是当年的 “小透明” 了,2024 年光半导体装备业务营收就有 265.78 亿,其中薄膜沉积设备卖了超 100 亿,刻蚀设备也超 80 亿,ALD 设备一年都能卖近 20 亿,而且还花了 31 亿拿下了芯源微的控股权,俩家产品互补,能给客户整套解决方案,格力找他们根本不是碰运气。 中电科 48 所更不是凑数的,之前牵头搞的 “8 英寸集成电路成套装备” 项目,直接拿出 43 台套核心装备,整线国产化率干到 95%,芯片良率都能到 98%,早就通过量产验证了,6 英寸的 SiC 外延设备更是在多家企业上线在用,技术硬得很。 其实这交货提前四个月的惊喜,早有伏笔。以前买进口设备,光出口审批就得耗上小半年,海运加清关又是俩月,到了厂里调试还得等国外工程师飞过来,一套流程走下来大半年起步。 国产设备就没这麻烦,北方华创的工厂离格力的生产基地不远,中电科 48 所的工程师一个电话就能上门,连关键零部件都能就近供应,比如武汉吉盛微产的碳化硅边缘环,以前进口要半年交货,现在国产一个月就到,价格还便宜三成,良率也有 90%,这种本土供应链的效率,进口设备根本比不了。 更别说国产设备商的研发劲头,北方华创 2023 年三季度光研发费用就砸了 21.91 亿,同比涨了 57.82%,中微公司的研发投入更是直接翻倍,这么砸钱搞技术,设备能不好用吗? 而且格力这事儿可不是个例,现在国内半导体行业早就形成了 “用国产、促研发” 的良性循环。 中芯国际北京厂用国产设备加工的 12 寸晶圆都突破一千万片次了,晶合集成更是直言要 “最大程度用国产设备”,现在他们原材料国产化率 90%,设备全是北方华创、中微公司这些本土厂商的。 就拿功率半导体来说,2024 年国产化率都到 15%-20% 了,IGBT 更是冲到 35%,要知道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里中国占了近四成,咱们自己的设备要是能顶上来,根本不愁没市场。 反倒是 ASML 自己有点难受,2024 年上半年营收同比下滑 15%,虽然靠之前的积压订单撑着对华销售,但也预计 2025 年中国市场占比要跌到 20%,这波禁运算是把自己的大市场给推远了。 说到底,这不是突然的逆袭,是攒了十几年的底气。从 2008 年国家搞 02 专项开始,把中芯国际、北方华创这些企业绑在一起联合研发,从 0 片次到一千万片次,国产设备在产线上硬生生磨出了经验。 现在荷兰一禁运,反而把国内企业的采购需求彻底推向了国产厂商,21.8 亿的订单只是个开始,随着北方华创这些企业的技术迭代,还有更多设备要实现替代。 毕竟 ASML 再厉害,也架不住中国企业 “你卡我就练” 的韧劲,以前是 “没得选才用国产”,现在是 “用国产更省心”,这转变背后,正是国产设备实实在在的进步。

									
									
									
									
									
									
									
								
DanielZhou
也好,自己要作死那就加速它们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