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前驻美大使崔天凯称台湾只是冰山一角,中国与美国,不是谈不谈得拢的问题,而是根

物规硬核 2025-11-04 16:09:01

中国前驻美大使崔天凯称台湾只是冰山一角,中国与美国,不是谈不谈得拢的问题,而是根本没得谈,崔天凯一句话讲穿现实:美国压根不想和中国来场真心实意的对话。 台湾问题作为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核心议题,本质上关乎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是绝无妥协余地的红线。   然而观察美国的对台政策,不难发现其言行之间的显著矛盾:一方面口头承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另一方面却持续通过对台军售、高层互动等手段试探中方底线。   这种矛盾背后反映的是美国对华战略的内在逻辑:并非寻求真正的互利共赢,而是试图通过遏制中国发展来维护自身霸权地位。   从这个角度理解,台湾问题确实只是浮于水面的一角,其下隐藏着更为庞大的结构性问题。   深入观察,潜藏在台湾问题之下的,是中美之间多重结构性矛盾的复杂交织:   在科技领域,从芯片封锁到5G围堵,技术竞争日趋白热化,在地缘政治层面,“印太战略”与“一带一路”形成微妙对冲。   在意识形态方面,“民主对抗威权”的叙事框架不断被强化,这些深层次矛盾相互关联、彼此强化,使得两国对话常常陷入“各说各话”的困境。   即便在中美高层保持会晤频率的背景下,我们依然看到美方一边宣称“不寻求冲突”,一边加紧对华制裁,这种言行不一的做法,不可避免地持续侵蚀着双方本就脆弱的互信基础。   崔天凯明确指出,“美国根本无心进行真诚对话”,此言论并非外交套话,而是基于现实状况所做出的冷静、客观之判断。   从特朗普政府发起的贸易战,到拜登政府构建的联盟遏制体系,美国对华政策始终围绕“战略竞争”这一主轴展开,在此框架下,对话往往沦为战术工具,而非真诚的战略选择。   即使在气候合作等具有共同利益的非传统安全领域,美方也屡次将专业议题与人权、台海等问题不当捆绑,试图通过“条件式合作”迫使中方让步,这种将对话“武器化”的做法,实际上不断压缩着本就不宽裕的合作空间。   面对“没得谈”的困境,中国展现出清晰的应对思路:在原则问题上,如台海、南海等核心利益上,通过军演、外交斡旋等方式坚定维护立场,明确传递“红线不容逾越”的信号。   同时,通过进博会、深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合作等实际行动,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始终保持着对话的大门,但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前提。   从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到推动全球发展倡议,中国正尝试构建新的国际话语体系,将关注点引向超越意识形态的共性议题,这种“绕过障碍、开辟新路”的思路,或许正是打破当前僵局的关键所在。   崔天凯的直言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在于它道破了一个被刻意忽略的事实:中美关系的根本问题不仅在于利益分歧,更在于深层次的认知错位。   美国似乎仍困守于“历史终结论”的思维定式,将中国视为需要被“规训”的体制异类,而作为一个正在复兴的文明古国,中国追求的是平等的国际地位和更加多极化的世界秩序。   这种认知层面的鸿沟,使得双方即使在物理上同处一室,精神上却仿佛相隔万里。   要破解当前困境,中美双方需要调整认知,美国必须明白,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霸权思维已经行不通了,打压中国往往事与愿违,比如芯片封锁反而刺激了中国加快自主创新,长期来看可能导致美国企业丧失市场优势。   对中国而言,则需要以更加娴熟的外交智慧应对围堵,例如主动创设“第三方合作议程”,在亚太乃至欧洲寻找利益交汇点,逐步化解美国构建的对抗性联盟。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真正的“后西方时代”,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全球南方国家不愿再被动选边站队,中美竞争的未来轨迹,不取决于谁能压制谁,而在于谁能提供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治理方案。   若美国依旧将对话沦为施压之策,终会在孤立中自尝苦果,而中国若以“斗而不破”的智慧,坚守核心利益、拓展合作,或许能为人类开辟一条超越冷战思维的新型国际关系坦途。   正如冰山不会因外部的呼喊而消融,但气候系统的变革却能使其自然转化,中美关系的转机,或许就隐藏在这种静默而深刻的时代变迁之中。

0 阅读:0
物规硬核

物规硬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