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核战爆发,中国撑不住一小时?俄专家:中国一旦翻开底牌10分钟便可逆转,2015年那场莫斯科安全会议上,俄罗斯前战略火箭军总参谋长维克托·叶辛一句话掀起惊涛骇浪——“中国的核力量在美国首轮打击下撑不过一小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番言论迅速在国际军事界传开,西方智库纷纷将其视为对中国核实力的客观评估,一些分析师甚至断言中国的核反击能力只是摆设。 叶辛当时的判断确实有据可依,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2015年前后中国大约拥有250枚核弹头,这个数字跟美俄动辄数千枚的库存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部署方式,当时中国核导弹大多安置在固定发射井内,这些位置早就被侦察卫星摸得一清二楚。 一旦遭遇先发制人的打击,生存下来的反击力量恐怕所剩无几,这种脆弱性让外界普遍认为,中国的核威慑更多是心理层面的,实战价值存疑。 但仅仅十年时间,风向彻底变了,现在无论是西方智库还是俄罗斯战略专家,都开始用另一种口吻谈论中国核力量,称其“翻开底牌10分钟就能改变战局”,这种180度的态度转变背后,是中国核力量质的飞跃。 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机动性上,东风-41洲际导弹的列装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这款导弹不再固定在某个地方等着挨打,而是装载在特制车辆或列车上四处游走。 2024年一次试射中,导弹在转移上千公里后发射,最终命中偏差只有11米,这种打了就跑的能力让对手的卫星侦察系统形同虚设,你根本不知道下一秒它会从哪里冒出来。 更让人震撼的是所谓的地下长城工程,这套藏在山体深处的庞大隧道网络,总长度据说达到5000公里,能够承受50万吨级核弹的直接冲击。 导弹可以在隧道内自由转移,随时寻找最佳发射位置,这种立体化的防护体系,使得摧毁中国核力量变成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海上力量的跃升同样惊人,094A型战略核潜艇的战备值班率从30%飙升到68%,意味着任何时候都有多艘核潜艇潜伏在深海某处。 配合巨浪-3导弹超过1万公里的射程,这些水下幽灵可以从中国近海直接威胁美国本土。 海洋的广阔为核潜艇提供了最好的隐蔽场所,即便陆地上的核力量全军覆没,海基核力量依然能够实施毁灭性的报复打击。 高超音速武器的横空出世更是打破了传统防御体系,东风-17这类导弹能以10马赫以上的速度飞行,还能在空中随意变轨。 美军自己的报告都承认,现有反导系统对这种武器的拦截成功率低于15%,配合北斗导航系统提供的米级精度,中国导弹已经实现了用更少弹头摧毁更多目标的能力。 这一切技术突破的核心在于改变了核威慑的逻辑,以前中国的策略是“你打我,我还能打你”,现在变成了“你打我,我必定让你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 从陆地、海洋、天空三个维度构建的反击体系,确保了即便遭受突然袭击,中国仍有足够力量发起致命回击。 反观美国,服役超过50年的民兵-3导弹已经老态龙钟,频频在测试中出现故障,面对中国不断进化的核打击手段,美国不得不加紧在关岛部署新的反导系统,增派航母战斗群到西太平洋巡弋。 但这些举动更像是在缓解焦虑,因为技术代差摆在那里,短期内很难弥补。 所谓10分钟逆转,指的不是10分钟内打赢战争,而是10分钟内就能让对手明白,任何核战争都不存在赢家。 中国核力量的升级从来不是为了称霸,而是为了确保没人敢轻易动武,当双方都拥有摧毁对方的能力时,理性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永远不要按下那个按钮。 从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今天,中国始终坚持最低限度威慑原则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但承诺的底气来自实力,只有当反击能力足够可信,威慑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这十年的跨越式发展,本质上是在用技术进步巩固和平的基石,在核武器面前,没有真正的胜利者,只有相互毁灭,维持这种恐怖平衡,或许正是避免人类文明倒退的最后一道防线。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