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大将冯胜,带着兵马打到甘肃,直接傻眼了。跟出了趟国一样,满地都是自称“大夏土人”的老乡,一个汉字儿听不懂,一句汉话不会说。 “将军,前面就是凉州地界了。”洪武五年的河西走廊,一支疲惫的明朝军队正在风沙中艰难前进。统帅冯胜勒住战马,望着眼前荒凉辽阔的土地,不自觉地皱紧了眉头。这位跟随朱元璋征战多年的老将,此刻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只因为,眼前的景象与他想象中的甘肃完全不同。 当明军的旗帜出现在村口时,当地村民纷纷从土屋里走出来围观。他们穿着混合了蒙古和汉族风格的服装,长相也显示出多民族通婚的特征。冯胜让翻译上前问话,得到的却是一片茫然的眼神。 “老人家,你们是哪里人?”于是,冯胜亲自下马,用官话询问一位白发老人。老人说了一串听不懂的话,其中能听出“大夏”两个字,其他内容谁也听不懂。冯胜和部下们面面相觑,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仿佛来到了外国,可这里明明是大明的领土。 随军的文书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百姓,说话听不懂,文字不认识,问他们的来历,都自称是大夏的后人。将士们对此没有不感到惊讶的……” 夜深了,冯胜在军帐里翻来覆去睡不着,索性找来几位在当地驻守多年的老兵,这才慢慢弄清楚了来龙去脉。 原来,河西走廊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早已不是纯粹的汉人居住区。几百年的民族融合,让这里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貌。那些自称“大夏”的百姓,其实是历代屯田军民与当地少数民族通婚的后代,在长期与中原隔绝的情况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他们说的既不是纯正的蒙古语,也不是我们熟悉的任何方言,”翻译解释说,“而是一种混合了汉语、蒙古语、回族话等多民族词汇的当地话。” 第二天,冯胜改变了策略。他命令军队在村外扎营,不得打扰百姓,同时派出懂多种语言的使者,带着盐、布匹等物品与村民做交易。渐渐地,村民们放下了戒心。 在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冯胜终于通过几位翻译的转达,听懂了老人的故事:“我们的祖先,有的是西夏国的后人,有的是蒙古西征时带来的工匠,有的是前朝发配来的犯人……在这片土地上,我们已经生活了好几代人。大家听说过中原,却从没见过汉人官员。” 这时,冯胜深知,这片土地需要的不是武力征服,而是理解与融合。于是,他命令军中有文化的人教孩子们认汉字,同时让士兵学习当地语言。更重要的是,他详细记录了各地的风俗习惯,准备回朝后请示朝廷采取特殊的治理政策。 三个月后,当冯胜率领军队继续西进时,这个曾经陌生的村庄已经能和明军顺利交流了。临行前,那位老人用生硬的官话说:“将军,我们也是大明的百姓。” 这个故事的背后,是明代西北边疆民族融合的宏大历史。根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年间向河西走廊的移民超过十万户,他们与当地居民共同生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语言学家研究发现,今天甘肃一些地方的方言中,仍然保留着元明时期的语言特点,可以说是活着的历史见证。 虽然冯胜的西征在历史书中只有简单记载,但这段被遗忘的小插曲却说明了:当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在面对语言障碍时选择耐心沟通,当一群外地人最终被接受为自己人,这才是中华文明能够一直传承下来的真正精髓。 信源:《明史·冯胜传》 文|一阳 编辑|史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