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欧洲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卧病在床的?在德国的中国人说,欧洲老人等到年龄大后,

万事浮华 2025-11-03 16:53:46

为什么欧洲老人基本上没有什么卧病在床的?在德国的中国人说,欧洲老人等到年龄大后,插着管子躺在病床上度日的人少之又少,与其将时间浪费在这里,他们更愿意用仅剩的时间去享受剩下的时光,死的时候没有一丝犹豫! 说白了,同样是老去,欧洲老人像是捧着夕阳享受最后时光,中国不少病房里的老人却像被按在“续命流水线”上,背后差的可不只是心态,更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选择空间。 先说说欧洲老人为啥能“说了算”,就拿德国来说,人家早把安宁疗护这事儿捋顺了,法律直接把安宁疗护服务拆进医保和长期护理保险里,不管是在医院、家里还是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只要老人不想搞那些插管、心肺复苏的抢救,产生的费用大多能报销。 这意味着老人不用为了少遭罪花自己的养老钱,更不用连累子女掏家底,自然不用在“省钱”和“少受苦”之间纠结。 而且人家社区里全是配套的服务,几千个上门巡诊的医护团队,还有志愿者中心盯着,老人想在家临终,一个电话就能叫到专业的护士来管疼痛、做护理,家属也不用愁没人搭把手。 这种情况下,老人当然能踏踏实实地选自己想过的最后时光,毕竟不用花钱遭罪,谁愿意躺病床上插满管子呢? 更关键的是,欧洲社会早把“怎么死”的主动权还给老人了,人家流行一种叫“生前预嘱”的东西,就是老人身体好的时候就白纸黑字写清楚:要是哪天没法自主呼吸了,别切气管;心脏停跳了,别抢救。 这东西在欧美普及率超过六成,法律还认,到时候医院和家属都得照着办。没人会因为老人放弃抢救就说子女不孝,反而觉得这是尊重老人的意愿。 反观咱们这边,生前预嘱没几个人知道,就算老人说了不想抢救,家属也不敢拍板——周围人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人,“连亲爹妈都不救”的帽子谁扛得住? 医院也习惯了“有条件要救,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救”,毕竟“尽力抢救”才符合咱们眼里的“医德”,可没人问老人自己想不想要这种“恩情”。 再看医疗体系的导向,两边简直是两个路子。欧洲的医院不盯着“续命长度”,更看重“生命质量”。 像荷兰那些国家,临终前接受插管、抢救这些有创治疗的老人也就两成,剩下的全是接受姑息治疗,说白了就是让老人舒舒服服的,少疼一点、清醒一点,能跟家人说说话就行。 人家的医生也会主动跟老人和家属聊“要不要放弃过度治疗”,不会一门心思往抢救上引。这背后其实是经济账算得明白,安宁疗护比抢救便宜多了,美国的研究都显示,搞临终关怀能给医保省一大笔钱,欧洲自然愿意往这上面投钱建体系。 咱们这边的医疗体系刚好反过来,医院的重心都在“治”上,临终关怀的摊子根本没铺开。 全国每年得有700万终末期老人需要安宁疗护,可实际能享受到的也就60万,剩下的只能往医院挤。 农村地区更别说了,安宁疗护服务基本是空白,老人想在家临终都找不到人管,除了去医院接受流水线式的抢救,没别的路可走。 更要命的是钱的问题,咱们的安宁疗护刚纳入医保没多久,很多地方报销政策还没落地,不少费用得自己扛。 普通家庭哪敢轻易说“不抢救”?万一被人说不孝不说,要是后续护理没人管,花钱更多,不如干脆在医院耗着,至少有人盯着。 还有社会对死亡的看法,差距也大得很,欧洲人不把死亡当洪水猛兽,觉得自然离世是生命圆满,没人会觉得“不抢救”就是放弃亲人。 可咱们这边,“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想法根深蒂固,好像只要能多喘口气,哪怕浑身插管子、意识不清醒也值。 这种观念背后其实藏着心虚——要是不抢救,万一以后想起这事愧疚怎么办?要是被亲戚邻居说三道四怎么办? 这些心理负担压得家属不得不选“续命”,哪怕老人在病床上遭罪也硬扛着,可没人问过,老人躺在那里不能说话、不能动,这到底是“活着”还是“熬着”? 说穿了,欧洲老人的“坦然”是制度托底托出来的,医保报销解决了钱的问题,生前预嘱解决了决策的问题,社区服务解决了护理的问题,社会观念解决了心理负担的问题,这一层层保障叠起来,老人才有底气选自己想要的结局。 咱们这边呢,钱的问题没解决,决策的权力不在老人手里,想在家临终没地方找帮助,社会还盯着“有没有尽力抢救”,几重枷锁套下来,老人和家属只能被推着走上“续命流水线”。 所以真不是咱们的老人心态不好,也不是家属不孝,就是没人家那套能让老人“说了算”的底子。 什么时候咱们的安宁疗护能像德国那样遍地都是,费用能像欧美那样医保全兜住,生前预嘱能像遗嘱一样普及,社会能容得下“不抢救也是孝”的想法,到时候咱们的老人也能捧着夕阳过日子,不用在病房里遭那份罪了。 这差距看着是临终那几天的状态,其实是背后几十年制度和钱堆出来的鸿沟。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万事浮华

万事浮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