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运载火箭开发】上世纪80年代末,韩国开始自主进行运载火箭的基础研究,希望能

爱酒的风哥 2025-11-03 16:18:48

【韩国运载火箭开发】上世纪80年代末,韩国开始自主进行运载火箭的基础研究,希望能把自己制造的卫星送入太空。经过三次“探空火箭”试验后,韩国启动了“韩国型运载火箭”(KSLV)项目,目标是研制出一款可独立发射商用卫星的火箭。每天认识一件兵器烽火问鼎计划

KSLV-I目标是研制一款能发射100公斤级低轨卫星的小型运载火箭,原计划于2005年利用此前开发的KSR-III火箭发射。然而韩国人很快发现,KSR-III即使多级串联也无法胜任真正的卫星发射任务。为此,韩国必须研发推力更大的液体发动机。

2001年韩国加入“导弹技术控制制度”(MTCR)后,才有可能通过国际合作进行研发。但当时形势非常复杂:

美国反对任何国家在朝鲜半岛发射火箭,因为担心与朝鲜的洲际导弹开发混淆;日本也拒绝官方合作;中国与印度当时并非MTCR成员,难以合作;法国虽然愿意谈,但报价高得离谱。

据KSLV-I研发负责人之一赵光来回忆:“日本允许个人交流,但不允许官方合作;中国说‘我们无权决定,请去找解放军谈’;印度口头上愿意提供火箭,但都是空话;法国态度也只是嘴上说说。美国的立场是‘不希望韩国具备运载火箭能力’,但并不反对韩俄接触。”

结果,唯一愿意合作的国家是俄罗斯。俄罗斯当时已向印度转让过技术,也愿意将其运载火箭商业化。

韩国向俄罗斯提交了KSLV-I项目计划,请求其进行预研服务。2002年完成研究报告:第一级火箭:使用高推力液体发动机(由俄方负责)。第二级火箭:使用固体发动机(由韩方开发)。

2004年双方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俄罗斯负责第一级火箭的设计、制造、测试;韩国技术人员参与观察与协作。第二级火箭由韩国自行设计制造,俄罗斯提供技术支持与设计审查。发射日期调整至2007年10月。

开发过程中,俄罗斯对“韩国可能窃取火箭技术”极度敏感,而韩国则渴望学习技术。双方最终签署了《技术保护协议》(TSA),明确技术转移范围后,KSLV-I项目才得以重启,发射日期推迟至2008年。

但又因多种因素——如2008年中国四川地震导致零件延迟、发射台性能测试增加、俄方一级燃烧试验延期等——发射日期被推迟四次。终于在2009年8月19日完成首次发射。

第一次(2009年):失败。韩国负责的整流罩未能分离,火箭姿态失控,未能进入轨道。

第二次(2010年):再次失败。韩俄成立联合事故调查委员会(FRB),结论是双方均有责任。

第三次(2013年1月30日):终于成功!

在俄罗斯的帮助下,韩国得以研发出可用的运载火箭,并从基础层面学习了整个发射流程,而此前韩国仅测试过实验性火箭。运载火箭必须能够承受飞出地球轨道所需的速度、振动和温度。为此,团队系统地学习了设计流程,包括每个部件的要求,例如其功能和制造方式,如何验证部件的制造是否合格,以及如何制定部件的组装和发射程序。通过学习整个流程,KSLV-II的核心技术后来被韩国采纳为国产技术,所有流程均在韩国国内完成。

在KSLV-I之前,韩国从未拥有能承受高功率火箭燃烧的发射台。俄罗斯专家设计了发射台地面系统,并将其交付给韩国。韩国技术人员与俄罗斯工程师合作,根据韩国国情对发射台进行了改造。由于使用了国产部件而非俄罗斯部件,俄罗斯将安全验证项目从99项增加到358项,但最终认定韩国建造的发射台符合所有安全要求。

这一切的前提是韩国向俄罗斯支付了2.1亿美元的预付款。但这笔钱并不意味着所有技术都会转让。由于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MTCR)的限制,液体燃料发动机技术无法正式转让。韩国工程师只能在与俄罗斯人共进晚餐时,一边喝酒一边向他们请教,并在酒店房间里整理数据,以此积累技术。这种“非正式学习”最终成为韩国独立研制KSLV-II的关键基础,该火箭至今已成功发射三次。

0 阅读:11
爱酒的风哥

爱酒的风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