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乌克兰东部的军事地图,红军城附近的皮什恰内村矿井区域就是个不起眼的小点,可谁能想到,这个满是废弃巷道和煤渣堆的地方,硬是成了持续几个月的 “绞肉机” 战场。 每天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就能听到俄军战机的轰鸣声从云层后传来,紧接着就是 FAB-500 滑翔制导炸弹落地的巨响,有时候甚至会出现 FAB-3000 超重型滑翔制导炸弹,那种 3 吨重的大家伙砸下来,地面都能震得发颤,煤渣堆像水流一样往下滑,可即便这样,乌军还是牢牢守在这里。 去过现场的军事观察员都知道,这地方的地形有多复杂。 废弃矿井的巷道纵横交错,有的深达地下几十米,有的直接连通着村子里的民房地下室,乌军士兵把这些巷道改造成了防御工事,不仅能躲避轰炸,还能从不同出口突袭俄军。 之前有俄军小队试图从矿井主巷道进攻,结果刚进去没多远,就被乌军的反坦克导弹堵在里面,最后只能狼狈撤退。 而且矿井周围的煤渣堆高低不平,最高的能有三层楼那么高,乌军在上面挖了不少射击掩体,俄军的装甲车辆根本没法展开队形,只能一个个慢慢往前挪,成了活靶子。 俄军的轰炸力度可不是闹着玩的,FAB-500 滑翔制导炸弹每枚能携带 500 公斤炸药,爆炸半径能覆盖半个足球场,之前有一次连续投了十几枚,把矿井上方的地面炸得全是几米深的弹坑,煤块和碎石飞得到处都是。 更别说 FAB-3000 超重型滑翔制导炸弹了,这种炸弹光是弹体就有好几米长,落地后能直接炸穿地下掩体,之前俄军用它摧毁过不少乌军的临时弹药库,可即便如此,乌军还是能在轰炸间隙快速修复工事。 有士兵说,他们白天躲在深一点的巷道里,晚上就出来加固掩体,有时候刚把沙袋堆好,第二天就被炸弹炸飞,可还是接着堆,没人想过放弃。 乌军在这地方的战斗经验,是北约军队很难比的。 他们熟悉每一条巷道的走向,知道哪里能伏击,哪里能撤退,甚至能根据炸弹的爆炸声判断俄军战机的型号和飞行路线。 之前有北约军事顾问去前线考察,看到乌军士兵在轰炸中还能冷静地操作反坦克导弹,都忍不住惊叹。 而且乌军在实战中摸索出了不少实用的战术,比如用无人机侦查俄军动向,发现目标后就用迫击炮精准打击,有时候还会派出小股部队绕到俄军后方,破坏他们的补给线。 这些战术看起来简单,可都是在一次次实战中总结出来的,北约军队虽然装备先进,却缺乏这样的实战经验。 更重要的是,乌军士兵的战斗意志远超想象。 在皮什恰内村矿井区域,很多士兵已经在这里坚守了几个月,吃的是压缩饼干,喝的是过滤后的雨水,睡觉只能蜷缩在冰冷的巷道里,可没人抱怨。 有个 22 岁的士兵叫安德烈,他之前是个大学生,战争爆发后就报名参军,在矿井区域已经打了三个多月,手上全是老茧和伤口,可说起防守,眼神还是很坚定。 他说:“这里是我们的土地,就算俄军投再多炸弹,我们也不会退。” 这种在实战中磨练出来的意志,是北约军队在演习中永远练不出来的。 现在再看那些说北约军队厉害的言论,就显得很不切实际了。 北约 32 国的陆军虽然装备精良,有先进的坦克、装甲车和直升机,可他们大多没有经历过像皮什恰内村这样高强度的持久战。 而且北约军队的作战模式大多依赖空中支援和后勤保障,一旦失去这些,战斗力就会大打折扣。 反观乌军,在缺乏空中支援、后勤补给也时常跟不上的情况下,还能在皮什恰内村矿井区域顶住俄军的猛攻,甚至时不时组织反击,这样的战斗力,可不是北约军队能比的。 所以说,北约军队要是真敢下场参战,只会死得更快。 乌军在实战中磨练出来的战斗力,是经过血与火考验的,他们熟悉战场环境,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更有坚定的战斗意志。 而北约军队虽然装备先进,却缺乏这些关键因素,真到了像皮什恰内村这样的战场,恐怕连怎么防守都不知道。 乌克兰地面部队战斗力超过所有北约 32 国陆军战斗力,这不是夸大其词,而是从皮什恰内村矿井区域这几个月的战斗中就能看出来的基本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