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为:日本企业调整在华供应链布局思路,要充分利用中国制造的多快好省
十年前,本田的通用发动机还在日本枥木县的工厂里轰鸣。那时的生产线干净得像实验室,老工程师们一丝不苟地盯着每一个零件。可有一天,管理层发现,做得再精细,效率已经到了极限。那种“靠工匠精神拼成本”的模式,再也支撑不了全球竞争的速度。
于是,本田决定把通用发动机的主生产线搬到中国重庆。很多人心里忐忑:发动机的心脏,真的能交给海外工厂吗?
但几年过去,事情出乎意料。重庆的生产线不再只是“低成本”的代名词。那里的年轻工程师用AI做品质检测,用数字化系统监控每一台发动机的寿命曲线。产量占到全球七成,成本更低,品质却稳定得像日本本土。本田中国负责人上田高广说:“重庆的发动机,是我们最具竞争力的。”
本田把这套经验打包成模板,准备复制到泰国、印度。它不再是“从日本向外输出制造”,而是从中国出发,重新构建一张全球生产网络。
与此同时,松下也在悄悄做同样的事。过去,世界各地的工厂零部件都要经过大阪总部筛选、分配。现在,上海的团队接手了这项职能,他们用数据库挖掘出6000家最有竞争力的中国供应商——许多是曾经在“内卷”竞争中杀出重围的“小巨人”。
松下东北亚总代表本间哲朗说:“以前是日本的零部件供中国基地,现在反过来了。”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时代的转折。
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发现,中国不只是市场,也是一块能炼出新能力的铁。谁能在这里磨炼出数字化、成本控制、柔性制造的新能力,谁就能在全球产业链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对他们来说,这不是简单的“转移产能”,而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变化的世界里,去和最强的对手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