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豆为什么非要卖给中国?其实,站在美国的角度,三年不卖给中国大豆,扩大国内内需市场,或者卖给欧洲亚洲的盟国不行吗? 倘若美国选择在连续三年内停止向中国供应大豆,转而尝试通过扩大国内消费规模,或是将销售重心转向欧洲及亚洲的其他合作伙伴,这样的替代方案是否具备可行性? 先说说美国大豆的产量有多 “吓人”。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每年美国大豆产量都稳定在 1.2 亿吨以上,其中近一半都要靠出口消化。 国内市场就那么大,美国人自己一年也就消耗 3000 多万吨,剩下的 6000 多万吨要是卖不出去,堆都能堆出问题。 有人说可以扩大内需,可大豆的主要用途是榨油和做饲料,美国的食用油市场早就饱和了,养殖业规模也相对固定,突然多出几千万吨大豆,根本找不到地方用。 之前中美贸易摩擦时,美国大豆就曾出现过库存积压,仓储设施全满了,连铁路旁的临时货场都堆得满满当当,价格直接跌到了十年最低点,不少豆农都愁得睡不着觉。 再看所谓的 “盟国市场”,其实早就没多少空间了。欧洲国家自己也种大豆,还从巴西、阿根廷进口了不少,每年的大豆进口总量也就 2000 多万吨,分给美国的份额本来就有限。 而且欧洲对大豆的品质要求特别高,更倾向于采购非转基因品种,可美国 90% 以上的大豆都是转基因的,根本挤不进主流市场。 亚洲的盟国比如日本、韩国,需求量本身就小,日本一年进口大豆才 500 多万吨,韩国更少,只有 300 多万吨,就算把这些市场全占了,也消化不了美国大豆出口量的零头。 更关键的是,这些国家早就和巴西、阿根廷签了长期供货协议,价格比美国大豆还便宜,美国想抢市场根本没优势。 中国市场的体量和需求,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比不了的。中国每年要进口 1 亿吨以上的大豆,占了全球大豆贸易量的近三分之一,相当于美国大豆出口量的两倍还多。 这么大的需求缺口,源于中国的基本国情:80% 的进口大豆都用来压榨,豆油满足国内食用油需求,豆粕则支撑着庞大的养殖业。要是不进口,全靠国内种植,得占用近 10 亿亩耕地,这都快摸到中国的耕地红线了,根本不现实。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肉蛋奶消费越来越多,对饲料的需求还在涨,中国只能持续当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这对美国豆农来说,就是个 “刚需” 市场。 之前中美贸易摩擦时,中国暂停采购美国大豆,已经给美国农业上了生动一课。那段时间,美国农场破产申请量同比激增了 30%,中西部农业州直接把这事儿叫做 “农场末日”。政府虽然出台了农业补贴政策,可补贴只能弥补豆农一半的损失,而且手续繁琐,很多小农户根本拿不到及时救助。 产业链的其他环节也跟着遭殃,大豆压榨厂因为原料不足纷纷减产,码头工人因为吞吐量锐减丢了工作,运输业的失业率都成了整体失业率的两倍。这种连锁反应,让美国根本扛不住长期失去中国市场的后果。 更要命的是,全球大豆市场早就被巴西、阿根廷这些国家盯上了。中国暂停采购美国大豆后,立马转向了南美,巴西大豆对华出口量一年就涨了 20%,价格也跟着水涨船高。 等美国想重新夺回市场时,发现中国已经和南美国家签了长期供货合同,美国大豆就算降价,也只能抢回一部分份额。要是真的三年不卖给中国,美国大豆的市场份额恐怕会被彻底挤掉,再想抢回来就难了。 还有个绕不开的因素是政治。美国中西部农业州是共和党的重要 “票仓”,豆农群体更是核心支持者。之前大豆卖不出去时,这些州的选民对政府的支持率直接下跌,不少人公开表示要重新考虑投票意向。 参议院农业委员会主席都急了,公开呼吁政府 “赶紧解决大豆贸易问题”。在选举政治的压力下,美国政府根本不敢轻易放弃中国市场,毕竟豆农的选票,直接关系到政客的前途。 这么一看就明白了,美国大豆不是 “非要” 卖给中国,而是根本离不开中国市场。国内消化不了,盟国接不住,全球又有南美国家竞争,再加上政治层面的压力,中国市场成了美国大豆产业的 “救命稻草”。那种 “三年不卖给中国也没事” 的想法,说白了还是没看清背后的产业逻辑和市场现实。 归根结底,美国大豆非要卖给中国,是因为中国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巨大需求,能够消化美国一半的大豆出口量。而美国国内市场无力承接,盟友国家又缺乏相应的接纳能力,豆农们还无法顺利转产。一旦失去中国市场,整个美国大豆产业将面临崩溃的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