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徐福带着数千童男童女远渡重洋。从此之后,徐福去哪儿了?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但是,后人并没有忘记徐福。中日双方都为纪念徐福兴修了大量庙宇,组织了许多祭祀活动。 徐福出生在公元前255年的齐国,那是个靠海的地方,他从小就接触医药和航海知识,在当地小有名气。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对长生不老着了迷,四处找方士出主意。徐福作为齐地的方士,被召进宫廷,负责这些事。他看准了秦始皇的心理,上书说海外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上面有仙人,能给出不死药。秦始皇一听就动心,马上派他出海去取。 公元前219年,徐福第一次领队出海,从琅琊港出发,船上带了士兵和工匠,沿着海岸东行。航行几个月,碰上风浪和浓雾,没找到仙山。他回来报告,说海上有个大鲛鱼挡路,船队过不去。秦始皇信了这个说法,又派人准备弓箭和武器,让他再去。第二次出海,他们射杀了那头巨鱼,继续往前,但还是空手而归,没带回仙药。 到公元前210年,徐福组织更大规模的船队,这次带了三千童男童女,还有工匠、种子和工具,又从琅琊港起航。秦始皇给了他不少资源,希望这次能成功。船队扬帆远去,穿越海浪,渐渐没了踪影。徐福从此没再回来,他的航海经历成了历史上的一个空白点。历史记载显示,他可能是为了避开秦朝的压力,选择不返程。 徐福的背景其实挺普通,就是个地方方士,靠着对天文和医药的了解,混进朝廷。但秦始皇的追求长生,导致了不少资源浪费,徐福的出海也牵扯了大量人力。一些史料提到,他可能带了弓箭手和粮食,确保船队能自给自足。这次出海后,秦朝也没再追查,他的故事就这么断了线。 徐福出海后,去向不明,这事成了谜,但后人没忘了他。中日两国建了不少地方来纪念他。在中国,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被当成他的故乡,那里修了仿汉式的徐福祠。祠堂占地2400平方米,建筑132.62平方米,正殿前有个80平方米的祭台,两边是碑廊,刻着相关石碑。里面放了出土文物和日本祭祀的照片,门口还挂着日本送的灯笼。来这儿的人,能感觉到中日文化交流的痕迹。 赣榆区还办了好几届徐福节,大家聚一块讨论他的事,还成立了国际学术研究会,推动研究和当地经济。浙江宁波慈溪市在2000年建了徐福纪念馆,开馆时日本首相羽田孜来了,讲话说徐福对中日交流有贡献,日本有些人还自称他的后代。馆里收藏了中文、日文、韩文史料,成了研究基地。 在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有徐福公园,从1736年就建了,里面有建筑和他的墓。墓用当地石头做,高1.4米,刻着“秦徐福之墓”。几百年下来,一直有人来祭拜。光绪年间,中国驻日官员去考察,写了报告。改革开放后,这地方成了中日友好的标志,两国人常来参观。 这些纪念活动不是随便搞的,徐福的故事牵扯到古代航海和文化传播。日本那边传说他带了农业和医药知识过来,影响了当地发展。中国这边则强调他的探索精神。公园和祠堂每年吸引游客,办活动时大家交换资料,促进了解。徐福的谜团让这些地方更有故事性,人们来这儿不光看建筑,还想琢磨他到底去了哪。 徐福船队出海后,没回秦国,历史说他可能到了日本那样的地方。一些记载显示,他船队航行到东方岛屿,登陆后没打算回去。徐福在那儿定居,带去的人开始种地,用种子发展农业。他自称王,管理那片土地,不再西返。这事在日本传说里很详细,说他到了纪伊半岛,教当地人耕作和治病。 日本佐贺市有神社纪念他,每年办祭祀,大家聚在神社前,烧香祈福。徐福墓在新宫市,成了景点,游客看石碑,了解历史。研究者从古书里找线索,讨论他的航线和影响。徐福的事迹在两国流传,成了文化符号。 徐福的结局不明,但传说他没找到仙药,却传播了知识。船队带去的工匠和种子,可能帮了当地发展。历史学家认为,这反映了秦朝的扩张野心,但也开了海上交流的先河。徐福从方士变成传奇,影响了后世对古代航海的看法。

 
									 
									 
									 
									 
									![乾隆真是职业皇帝名不虚传[吃瓜]](http://image.uczzd.cn/5141156089266685545.jpg?id=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