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李鸿章曾告诫后人:倘若想中国没后患,必须先灭日本。 这事儿,咱们得从头捋。 说白了,李鸿章的“外交生涯”,就是一部不断被打脸的“错题集”。他最开始的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 19世纪70年代,李鸿章手握淮军和北洋,是朝廷里最能“办洋务”的人。在他眼里,沙俄才是趴在中国北边的心腹大患,因为它实实在在地割走了大片领土。 那日本呢? 在李鸿章最初的战略图上,日本顶多算是个“疥癣之疾”。1870年,他甚至还主动跟日本使者谈,说咱俩都是亚洲兄弟,离得又近,应该“联为外援”,一起对付西洋人。第二年,他就力主签了《中日修好通商条约》。 他以为自己牵了条“看门狗”,结果牵回来一头“白眼狼”。 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船员在台湾被杀,悍然出兵侵台。这就是著名的“牡丹社事件”。 清廷上下都炸锅了,主战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李鸿章怎么做的?他给负责台湾防务的沈葆桢发电报,核心思想就八个字:“只自扎营操练,勿遽开仗启衅。” 翻译过来就是:你守着就好,千万别先动手。 他怕什么?他怕“中外构乱”,怕跟日本一打起来,他视若珍宝的家底——刚起步的北洋水师和洋务企业——会“兵连祸结”。 结果呢?他这边一“怂”,日本那边就顺杆爬。最后,日本兵没退,李鸿章反倒主张赔款了事,签了个《北京专条》,赔了50万两白银。 这笔钱,等于变相承认了日本“出兵有理”。日本用这笔钱,回去大大方方地把琉球给吞并了,改名“冲绳县”。 这事儿,李鸿章亲手给日本的野心开了“绿灯”。 如果说1874年是李鸿章的第一次重大误判,那十年后的中法战争,就是他“绥靖政策”的顶峰。 1885年,老将冯子材在镇南关打出了威风,取得了“镇南关大捷”。法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消息传回巴黎,直接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垮台。 这是什么?这是大清近代史上少有的陆战大胜。 按理说,该乘胜追击,把谈判桌上丢的面子打回来吧? 李鸿章不。他又来了。他提出了“乘胜即收”的“高论”,把这场大胜当成了求和的筹码。 他火急火燎地跟法国人签了《中法新约》。结果是,中国战场上赢了,谈判桌上却输了。法国人没在战场上拿到的东西,李鸿章在条约里痛快地给了。 前线的将士听到这消息,气得“拔剑斫地”。李鸿章的这波操作,让全世界都看懂了一件事:大清,哪怕打赢了,也不敢真打。 日本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 李鸿章怕“兵连祸结”,怕他那些昂贵的军舰和工厂被打烂,所以他宁愿花钱、割地,也不愿动武。这种“保船”思想,已经成了他的执念。 于是,日本放心大胆地开始磨刀,目标直指李鸿章最宝贝的北洋水师。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 李鸿章的“避战保船”策略,在丰岛海战、黄海海战中彻底破产。他砸了毕生心血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他一辈子的“裱糊”事业,那张用来遮掩大清破败的“纸”,被日本海军的炮火轰得粉碎。 1895年,他拖着72岁的病体去了马关。他本以为还能像过去一样,靠着“外交纵横”和“国际调停”来讨价还价。 伊藤博文直接把清单拍在他脸上:割地,赔款。 李鸿章彻底傻了。他没想到日本人胃口这么大,这么不“讲规矩”。他还在那儿拖,想等西方列强介入。 结果,等来的不是“调停”,而是日本浪人小山六郎的子弹。 这一枪,打在李鸿章的脸上,却彻底打醒了他的“联日梦”。 他躺在病床上,血流不止,才终于明白:日本这次来,压根就不是为了“通商”或“赔款”,他们是来“要命”的。 这一枪,也让日本人露出了马脚,遭到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日本怕夜长梦多,赔款从三亿两“降”到了两亿两。 李鸿章用自己的一颗子弹,给大清“省”了一亿两白银。这是何等的悲凉和屈辱。 所以,在回国的船上,他说出了那句“必须先灭日本”。 他终于看懂了,日本才是大清身边最危险、最贪婪、最没有底线的敌人。 只可惜,他明白得太晚了。 更可悲的是,李鸿章虽然看清了“病根”,但他开出的“药方”还是错的。 从马关回来,他知道日本是死敌了。那怎么办?他还是不敢“自强”,不敢从根子上改革。他的老毛病又犯了,“以夷制夷”。 他迅速转向,提出了“联俄拒日”的策略。 1896年,他跑到莫斯科,去祝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他又签了个《中俄密约》,把沙俄“请”进了中国东北,允许俄国修筑中东铁路。 他天真地以为,把北边的毛熊拉进来,就能吓住东边的恶狼。 他这是“前门拒狼,后门进虎”。沙俄拿到了东北的实际控制权,根本不拿日本当回事。这直接导致了几年后,日俄两国为了抢地盘,在中国的领土上打了一场“日俄战争”。 李鸿章的“联俄拒日”,最后变成了“请神容易送神难”,给东北人民带来了更深的灾难。 李鸿章的那句“必须先灭日本”,在当时的大清,无异于痴人说梦。而他自己,恰恰是那个几十年里,用一次次妥协、一次次“联日”、一次次“避战”,亲手把日本喂成“猛兽”的人。

 
									 
									 
									 
									 
									 
									 
									 
									 
								
用户10xxx59
一个手握军权的重要人物,却在日本存款4千多万两白银!甲午海战!大清怎么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