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高官:沙俄占中国的不妨卖给中国。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喊着“向东看”的口号,试图开

宝林谈古论今 2025-10-30 17:52:05

俄高官:沙俄占中国的不妨卖给中国。近年来,俄罗斯一直喊着“向东看”的口号,试图开发广袤的远东地区,但效果却一直不太理想。 说起来,俄罗斯对远东的心思早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2012年,普京就提过要“乘中国的东风扬俄罗斯的风帆”,当年还特意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办了APEC峰会,摆明了想让远东热闹起来。 2013年更是直接把“向东看”定位成贯穿整个21世纪的工程,这份决心看着挺足。可十几年过去,远东还是老样子,甚至成了不少人眼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包袱。 最直观的问题就是没人。远东那么大一块地方,人口却一直在往西边跑,年轻人嫌这里没工作、生活条件差,纷纷涌向莫斯科这些欧洲城市。 剩下的大多是老人,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连基本的劳动力都凑不齐。没人干活,再好的政策也落不了地,萨哈林州就算开出前20年免税的优厚条件,没人来运营也白搭。 更关键的是基础设施差得离谱。远东的资源藏得深,石油天然气多在北极圈附近,想开采得先修路架桥。可这里冬天能冷到零下几十度,修条铁路的成本比别的地方高好几倍。 就算好不容易把资源挖出来,运输又是个大难题。铁路公路里程短不说,年久失修,运到港口的成本蹭蹭往上涨,最后算下来根本没多少利润。 苏联时期留下的老病根也没治好。当年远东是军事堡垒,到处是核导弹基地和潜艇码头,工业全围着军工转。苏联解体后,这些产业垮了大半,剩下的也多是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得可怜。想搞点高端制造或者服务业,既缺技术又缺市场,当地那点人口连消费需求都支撑不起来。 俄乌冲突爆发后,这摊子事儿更难办了。西方一轮接一轮的制裁,让俄罗斯财政吃紧,原本给远东的补贴直接砍了不少。之前规划的一些开发项目,要么没钱停工,要么因为技术封锁没法推进。 虽然俄罗斯经济靠着资本留在国内和东方市场合作,2023年增长率还达到了3.6%,但这点增长根本轮不到远东受益,反而让它成了更重的财政包袱。 俄罗斯自己也想过办法。2007年就成立了远东发展部,后来又搞了自由港计划,符拉迪沃斯托克这些城市都划了特殊区域。萨哈林州甚至开出了社保费只要7.6%、允许100%雇外国劳工的政策,比香港的条件还优惠。 可这些政策总像隔着层窗户纸,戳不破的关键在欧亚经济联盟。俄罗斯签自贸协定得跟联盟里的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这些国家商量,统一政策的过程拖拖拉拉,想加入RCEP也因此卡了壳。 这时候自然就有人往中俄合作上想。毕竟中国是近邻,又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萨哈林州的海参一年就卖给中国1.4亿美元,能源项目更是早就有合作基础。 前不久还有线上会议专门对接中俄企业,中方企业带着无人机、康复机器人这些技术找机会,俄方也拿出了森林、煤炭和微生物饲料蛋白项目。可即便如此,合作推进还是慢。 核心的坎儿在心态上。俄罗斯把远东当成亚太战略的最后屏障,既想靠外资盘活经济,又怕丢了主权。民间对土地问题本来就敏感,真要是涉及历史领土的讨论,很容易引发国内反弹。克里姆林宫心里门儿清,卖地这种话根本不可能拿到台面上,那不是解决问题,是制造更大的麻烦。 伊戈尔·马卡洛夫这位俄罗斯专家说得实在,“向东看”本来就是长期战略,2014年乌克兰危机和2022年冲突只是加速了进程。俄罗斯经济确实靠着转向东方有了韧性,但远东的问题积弊太深。人口、基建、产业结构、国际环境,每一个都是硬骨头。 现在能看到的希望,还是藏在实打实的合作里。萨哈林州的微生物饲料蛋白项目,用天然气就能造饲料,刚好能补上中国的缺口。无人机港、冷链物流这些合作,既能帮俄罗斯完善基建,又能让中国企业找到市场。只是这些合作得慢慢来,急不得。 说到底,远东开发是块必须啃的硬骨头,但绝不是靠“卖地”这种异想天开的办法能解决的。俄罗斯的“向东看”喊了这么多年,终于在制裁压力下真正动了起来。只是从喊口号到见实效,中间还差着人口回流、基建完善、政策理顺这些实实在在的步骤。 至于那些土地相关的传言,更像是旁观者对远东开发困境的一种情绪化解读,当不得真。

0 阅读:0
宝林谈古论今

宝林谈古论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