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曾感慨万分地表示,美国根本就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原因很简单,就是

史之必然 2025-10-30 14:14:03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曾感慨万分地表示,美国根本就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人可以不以赚钱为目标,而在美国,不赚钱的事是没人干的。   这话是直接点透了两国做事的根本差别——不是说中国人不爱钱,而是咱们做事的“尺子”不止“赚不赚钱”这一把,可美国那边,几乎所有事都得用“钱尺子”量一量,量着不划算的,再重要也没人愿意碰。   就拿修高铁这事儿说吧,十多年前中美差不多同时打算搞国家级高铁项目。咱们的京沪高铁,1300多公里的路,3年多就修好了,一开始不少人担心“这么大投入啥时候能回本”。可政府没光算经济账,知道这条线能把京津冀和长三角连起来,让两地人1个多小时就能碰头,企业办事、老百姓出行都方便,沿线的生意也能被带动起来。果然,现在京沪高铁每天能送60万人,累计赚了上千亿,还让沿线城市的经济增速都快了一截。   再看美国加州的高铁,规划的时候说要连接洛杉矶和旧金山,结果17年过去了,连条完整的铁轨都没铺成。预算从最初的330亿涨到1280亿,钱大多花在了找律师、开听证会、改设计方案上。沿线地主嫌占地赔钱告官司,环保组织说影响生态要重新评估,光这些扯皮的事就拖了5年,最后钱烧完了,项目也停了。不是美国人不会修,是没人愿意干这种“前期砸钱、短期看不到回头钱”的活——私人企业怕亏本,政府又协调不了各方利益,最后只能烂尾。   还有那些“不赚钱的偏远地方”,咱们的做法更能说明问题。你看西部那些大山里,就几户人家,铺电网、修水泥路要花不少钱,收的电费、过路费几十年都赚不回成本。可咱们还是一户不落都给弄好了,为啥?因为不能让山里人一辈子用煤油灯、走泥巴路。之前有个美国记者去云南山村采访,看到悬崖上修的扶贫公路,吓了一跳,说这种工程在美国想都不敢想,“没人会为几户人的路花几百万美元”。   美国的农村就不一样了,不少地方连稳定的宽带都没有。不是电信公司没技术,是他们算过账:山里人少,装宽带的成本收不回来,索性就不装。政府想推动吧,又得看国会脸色,议员们要考虑自己选区的利益,不是刚需的项目根本批不下来。结果就是,越偏远的地方越落后,没人管也没人问,因为“不赚钱”。   脱贫这事儿更明显。咱们之前花了十几年时间,让几亿人摆脱贫困,投入的钱和人力没法用“利润”来算。比如在甘肃定西那种干旱地方,政府组织人修水窖、种耐旱的土豆,还要建加工厂帮农民卖货,一开始都是亏本的。但就凭着“一定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念头,硬生生把穷地方带出了头。   美国的贫困问题喊了几十年,到现在还有上千万人住不起房、看不起病。不是政府不知道,是真没法下手解决——建廉租房不赚钱,私人开发商不愿意干;搞免费医疗,会触动保险公司和医药公司的利益,他们会花钱游说国会反对。最后只能搞点零散的救济,根本解决不了根子上的问题。有个美国经济学家都说,美国是“人民服务于经济”,而中国是“经济服务于人民”,这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   科技领域的差别更要命。咱们搞芯片、搞光刻机,一开始就知道这是“烧钱的无底洞”,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可能不盈利。但政府还是拉着企业一起干,因为知道被人卡了脖子,手机、汽车、甚至医院的CT机都得受影响。就像之前华为被限制芯片供应,咱们更下定决心要自己造,哪怕短期没收益,也得把技术攥在自己手里。   美国的科技公司虽然厉害,比如搞芯片设计的高通、搞AI的英伟达,但他们都是私人企业,凡事先算利润。要是一个技术研发周期长、风险大,就算再重要,股东们也不会同意投钱。之前美国政府想推动本土芯片制造,拉着台积电建厂,可人家一算账,成本太高,还是犹豫了半天。更别说航天这种“烧钱大户”,美国现在都得靠私人公司SpaceX,而SpaceX能坚持下来,也是因为找到了商业航天的赚钱路子,要是光靠政府补贴,早就撑不下去了。   鲁比奥的感慨,其实是看懂了这种“发展逻辑”的差距。美国的体制决定了,不赚钱的事没人干、干不成;而中国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不管是短期不赚钱的基建、脱贫,还是长期才有回报的科技研发,只要是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就敢投、敢干。这种“不唯利润”的底气,恰恰是美国最缺的。   就像咱们常说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中国人愿意做那个“栽树的人”,哪怕自己看不到乘凉的那天;可美国更想做“直接摘果子的人”,没果子摘的树,谁也不愿意种。时间一长,咱们的树成了林,能挡风雨、能结果子,美国那边却还是光秃秃的,这竞争力的差距自然就拉开了。鲁比奥说美国不是对手,其实是看明白了这个“种树和摘果”的道理。

0 阅读:0
史之必然

史之必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