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曦烈士的侄孙女黄怡然说:“隐秘战线的四位烈士的骨灰,只有聂曦烈士的还在台湾,特

名城探寻 2025-10-30 13:00:46

聂曦烈士的侄孙女黄怡然说:“隐秘战线的四位烈士的骨灰,只有聂曦烈士的还在台湾,特别想努力让他早一点回来,但是现在我们想,那就索性等到真正的大团圆了,我们再把爷爷接回来。” ​“爷爷,等到大团圆那天,我一定接你回家。 聂曦烈士走的时候太年轻了,1950年在台湾被捕时,距离他潜入当地开展地下工作才刚满两年。他原本是福建古田人,1948年受组织指派,化名“陈曦”赴台,负责联络当地进步力量,传递重要情报。 出发前,他回了趟家,给妻子留下一支磨得发亮的钢笔,只说“等任务完成,就回来陪你和孩子”,谁也没想到,这成了他跟家人最后的告别。被捕后,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他始终没吐露半个字,当年11月,在台北马场町英勇就义,年仅30岁。 黄怡然对爷爷的印象,最早来自奶奶藏在衣柜深处的一个旧木盒。 里面没有照片——聂曦赴台后为保密销毁了所有个人影像,只有那支钢笔、一张泛黄的《解放日报》,还有奶奶亲手记的零碎笔记:“1950年冬,收到消息,曦已牺牲”“1953年,托人打听,骨灰暂存台北近郊公墓”。 奶奶在世时,每天都会打开木盒摸一摸钢笔,反复跟黄怡然说:“你爷爷没做错事,他是为了让更多家人能团圆,才没能回来。”这些话,像一颗种子,在黄怡然心里扎了根。 2018年,黄怡然开始主动寻找爷爷的骨灰下落。她联系上两岸历史研究机构,翻阅了大量解密档案,才确认聂曦烈士的骨灰存放在台北市的一座公墓里。 当时有机构提出可以协助办理迁回手续,她拿着消息回家跟家人商量,80多岁的大伯红着眼眶说:“你奶奶当年等了一辈子,就盼着两岸能真正走到一起,要是现在接回来,她在地下恐怕也觉得不圆满。”全家人反复商量后,最终决定:等“大团圆”那天,再以最郑重的方式接聂曦回家。 这些年,黄怡然成了隐秘战线历史的“宣传员”。她把爷爷的故事讲给学校里的孩子听,带他们参观革命纪念馆; 在两岸交流活动中,她总会拿出那支钢笔,告诉台湾同胞:“当年有很多像我爷爷这样的人,把命留在了这里,他们的心愿从来不是分隔,而是两岸能好好在一起。” 有一次,一位台湾的历史学者听了她的讲述,主动帮她补充了聂曦当年在台工作的细节——原来聂曦曾在台北的一所小学当老师,暗中给学生们讲大陆的故事,很多学生至今还记得“陈老师”温柔又坚定的样子。 黄怡然说,她理解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能早点接爷爷回家”,但在她心里,“回家”不只是把骨灰迁回大陆那么简单。聂曦烈士当年牺牲,是为了国家统一、民族团圆,只有等到两岸真正实现大团圆,他的“回家”才更有意义,才对得起他当年的付出。 这些年,她能明显感受到变化:越来越多台湾同胞主动了解这段历史,有台湾的志愿者还特意去公墓给聂曦烈士献花,拍了照片传给她;去年,两岸共同编撰的《台湾地下党烈士名录》出版,聂曦的名字被郑重收录其中,这些都让她觉得,“大团圆”的那天,离得越来越近了。 其实,聂曦烈士的等待,也是很多两岸分隔家庭的共同心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有太多人因为两岸分隔,没能跟亲人见最后一面,没能回到故土。 他们的骨灰留在台湾,不是被遗忘,而是被家人小心翼翼地记挂着,等着一个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团圆时刻”。这份等待里,藏着对亲人的思念,更藏着对两岸和平统一的坚定期盼。 每一位隐秘战线的烈士,都不该被历史忘记。他们用生命铺就的道路,最终要通向团圆。黄怡然说“等大团圆再接爷爷回家”,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承诺,更是对所有为统一牺牲烈士的告慰——等到那一天,我们会告诉他们:您当年的心愿,实现了;您想回的家,我们接您回来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7

评论列表

用户13xxx70

用户13xxx70

1
2025-10-30 14:35

乱编

猜你喜欢

名城探寻

名城探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