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直言:美国根本就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人可以不以赚钱

柳淮蕊 2025-10-30 00:14:04

美国国务卿直言:美国根本就不是中国的竞争对手,原因很简单,就是中国人可以不以赚钱为目标,而在美国,不赚钱的事是没人干的。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先看看中国的“不赚钱”事业,就说可控核聚变,这玩意被称为“人造太阳”,烧的是海水里的氘和氚,一旦成功就能彻底解决能源问题。 但这项技术从实验室到商业化至少得几十年,前期投入是个无底洞,美国企业早就放弃了,可中国硬是把它列为“十五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30年前就要实现工程验证堆的突破。 国家原子能机构主任单忠德,在世界聚变能源大会上拍胸脯保证,法律层面还专门出台《原子能法》保驾护航。 这种不计成本的投入,在美国私营企业根本不可想象,因为资本等不了那么久。 再看航天领域,中国刚在10月11日用“引力一号”火箭把三颗卫星送上天,这火箭能在24小时内完成发射准备,近地轨道运载能力6.5吨,完全是冲着实战化去的。 更绝的是天问二号,10月1日国家航天局公布了它在4300万公里外拍的地球照片,这颗探测器正朝着小行星2016HO3飞去,目标是采样返回。 而美国呢,NASA的登月计划因为SpaceX星舰进度滞后,已经推迟到2027年,连代理局长都承认“可能赶不上中国”。 因为中国的航天是国家战略,从嫦娥探月到火星探测,都是举全国之力在搞;美国却把宝全押在私营企业上,SpaceX虽然技术先进,但每次发射都得考虑股东回报,进度自然快不了。 有人可能会说,中国也有赚钱的企业啊,像华为、比亚迪。 没错,但这些企业的成功恰恰证明了“不赚钱”思维的威力。 华为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近千亿,占营收22.7%,过去十年累计投了1.2万亿。之所以敢这么砸钱,因为它知道,5G、芯片这些核心技术不突破,永远要被美国卡脖子。 这种“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在美国科技公司很难见到,苹果市值4.1万亿美元,可它把90%的生产都外包出去,自己只盯着设计和利润。 结果华为的鸿蒙系统用户数突破10亿,5.5G专利全球第一,硬生生在通讯领域杀出一条血路。 再看看基建,中国高铁总里程4.8万公里,占全球70%以上,可很多线路都是亏钱的。 比如青藏铁路,修了50年,总投资330亿,光维护成本每年就好几亿,但这条铁路把西藏和内地连起来了,战略意义无法用金钱衡量。 美国的加州高铁项目扯皮了15年,花了100亿还没铺一寸铁轨,因为沿线居民起诉、环保组织抗议,资本家一算账不划算,直接撂挑子。 这就是“赚钱”思维的局限,眼里只有短期利益,看不到长期价值。 有人可能会反驳,美国也有不赚钱的公益项目啊,但美国的公益靠的是私人捐赠和政府补贴,本质上还是市场行为。 中国不一样,很多“不赚钱”的事是政府直接主导的,比如脱贫攻坚,8年时间让近1亿人脱贫,投入的资金和人力无法估量,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能把资源精准投到最需要的地方,而美国的“分散决策”根本做不到这一点。 更关键的是,中国的“不赚钱”事业最终会转化为战略优势。 就拿稀土来说,中国垄断了全球90%的加工能力,美国不是没有矿,而是嫌加工污染大、利润低,把产能全转移到中国。 结果现在美国造导弹、造芯片都离不开中国的稀土产品,美国高官自己都承认,这是美国“自己放弃了市场”,这种短视还在5G、新能源等领域不断重演。 当然中国的发展也不是完美的,比如一些国企效率低下、创新能力不足,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否定整个体制的优势。 美国国务卿的话,其实是对中国模式的一种变相认可,当西方国家还在为选票和资本的短期利益争吵时,中国已经在为百年后的发展布局了。 这种“不以赚钱为目标”的战略眼光,才是中国真正的竞争力所在,中国追求的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而是“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而美国如果继续被资本绑架,只盯着眼前的利润,迟早会在这场马拉松式的竞争中被甩得远远的。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0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