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台湾省媒体人陈凤馨表示,按照民调来看,70%以上的台湾地区民众是接受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就怕统一改变生活 台湾媒体人陈凤馨近期在节目里的一番话,把两岸之间那层 “窗户纸” 捅得明明白白。一份被多方佐证的民调数据就摆在那 —— 超过七成台湾民众,打心底里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逢年过节祭祖的香火,嘴里念叨的闽南语、客家话,饭桌上离不开的卤肉饭、蚵仔煎,哪一样不是刻在骨子里的同源印记? 可一聊到统一,不少人就面露难色,不是不认祖宗,是被 “制度不同”“生活变样” 的顾虑缠得慌,怕熟悉的日子没了着落。 陈凤馨聊得一点儿不绕弯,全是老百姓能听懂的实在话。她直言,大陆这边反复说 “统一后生活方式不变”,但空口说白话没用,得让台湾同胞自己去看、去摸、去感受。 她见过太多带着偏见来大陆的台湾人,走一圈下来,想法全被真实景象颠覆了。有人抱着 “试试看” 的心态去了新疆,没见到所谓的 “不安定”,反倒被赛里木湖的清澈、喀什古城的烟火气打动,牧民递来的奶疙瘩甜到心里,沿途遇到的旅人都热络得像家人,全程玩得比在台湾还踏实; 台湾同胞的顾虑,不是凭空来的。这些年,有些台湾媒体总爱戴着有色眼镜看大陆,专挑差异放大,把正常的发展说成 “威胁”,把制度不同炒成 “鸿沟”,久而久之,不少人对大陆的印象就停在了 “陌生”“遥远” 甚至 “警惕” 上。 但七成的民族认同率,已经足够说明问题 —— 两岸血脉里的联结,从来没断过。陈凤馨说,想让两岸走得更近,靠单一办法根本行不通,得全方位发力,而民间交流就是最关键的一环。 让台湾同胞多来大陆走走,去北京逛故宫感受历史厚重,去成都吃火锅体验市井烟火,去乡村看绿水青山里的惬意生活,那些被刻意制造的偏见,自然会在真实接触中慢慢融化。 海峡青年创业基地中,台湾青年怀揣创意奔赴大陆逐梦。他们于杭州投身跨境电商事业,凭借自身努力,将台湾特色产品推向祖国的大江南北。 退休的台湾长辈们,组团去云南、贵州旅游,住民宿、学做当地菜,在古镇的石板路上散步,忍不住感慨 “原来大陆的乡村这么舒服,医疗、购物都方便,养老来这儿挺好”。 还有不少台湾学生来大陆上学,和大陆同学一起泡图书馆、参加志愿活动,慢慢发现彼此的想法其实很像,都想靠努力过好日子,都为中华传统文化骄傲。这些没有口号、没有说教的面对面相处,正在一点点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 陈凤馨特别提到,年轻人之间的认同,往往始于流行文化。现在台湾的年轻人,刷短视频会刷到大陆的汉服穿搭、非遗手艺,看《长安十二时辰》时会为盛唐气象惊叹,追《觉醒年代》时会为先辈的热血感动,听大陆歌手的歌曲时会被歌词里的家国情怀触动。 汉服圈里,台湾姑娘和大陆姑娘一起复原古礼、分享形制知识;短视频平台上,两岸网友互相晒家乡的民俗活动,你晒台湾的妈祖绕境,我晒福建的湄洲妈祖祭,聊着聊着就发现,原来我们的文化根脉如此相通。这种自然而然的文化共鸣,比任何刻意的说教都更有穿透力。 追根溯源,两岸统一之核心,绝非“强迫”所能达成,而是心灵的契合与靠拢,是两岸同胞心往一处凝聚,携手共赴民族复兴的美好愿景。 七成台胞认同中华民族,这就是最坚实的基础。大陆说 “生活方式不变”,也不是一句空话 —— 香港、澳门回归后的繁荣稳定,就是最好的证明。 两岸同胞,血脉相连,宛如打断骨头仍筋脉相系的一家人。世间哪有难以化解的龃龉,又怎会存在逾越不了的艰难沟壑?本就同根同源,当携手向前。无需急于高呼口号,亦不必刻意去说服他人。 在纷繁言论里,保持一份沉静,让行动与事实发声,或许更具力量。让更多台湾朋友来大陆走一走、看一看,让大陆的文化多走出去、融进去。 偏见会在真实的接触中消散,顾虑会在彼此的了解中化解。统一从来不是遥远的目标,而是藏在每一次两岸同胞的笑脸里,藏在每一次文化的共鸣里,藏在血脉相连的民族认同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