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盐城,一男子到医院进行腿部骨折手术,术后无聊逛淘宝时发现医院给自己用的耗材在网上也有卖,于是男子上网查了下直接气愤的不行! 2024 年 12 月盐城的出租屋里,黄先生摩挲着手机屏幕。 国家医保局刚发的集采新规映入眼帘,他突然笑了。 三个月前,他腿上那副支架,医院收 18590 元,网上才卖 1800 元。 这道差价,让他成了医疗透明化改革的 “亲历者”。 那天他刚拿到伤残鉴定报告,手机弹出新闻推送。 《完善医药集采机制通知》里写着:“严查非中选耗材高价销售”。 他想起 9 月医保局调查组的电话,对方说 “医院存在加价超标”。 这结论,来得比他腿上的痂掉得还慢些。 更让他意外的是医院之前悄悄把 2200 元的针杆夹降到 895 元,这又怎么解释? 负责人还说,价格是医保局定的,医院没有定价权。 “医保局挂多少钱,我们就收多少钱。” 可医保局调查组明明说,医院没走集采渠道才加价超标。 这前后矛盾的说法,让他更觉得其中有猫腻。 他想起老同学发的国家药监局通报,心里有了底。 2024 年底通报的 4 起网售违规案,全是无资质或未公示注册证的。 而他咨询的商家证件齐全,不属于违规销售范畴。 医院把 “合规网售” 说成 “渠道不对”,分明是在回避问题。 时间回到 2024 年 7 月的医院病房,消毒水味呛得人难受。 黄先生盯着账单上 “外固定支架 18590 元” 的字样,手都在抖。 手术很成功,可近 8 万的医疗费,快抵得上他大半年收入。 闲着刷手机时,他对着支架上的型号拍了张照,搜了搜。 淘宝页面加载出来的瞬间,他差点从床上弹起来。 苏州爱得科技同款,带资质的商家报价 1800 元,还包邮。 他以为看错了,翻出账单核对订货编码 —— 数字丝毫不差。 再查零件:骨牵引针医院 483 元,网上 42 元;针杆夹 2200 元,外面 168 元。 “这是抢钱吗?” 他立刻找护士要说法。 护士长支支吾吾:“我们按阳光采购平台价收的,说了不算。” 他气不过,直接打了 12345 政务热线,还找了做律师的老同学。 老同学提醒他:“别乱发视频,小心像四川那个博主一样吃官司。” 这话让他脊背发凉。 老同学说的是 2023 年那个案例:博主质疑医院收费,被诉侵犯名誉权。 法院判博主道歉赔钱,因为 “无证据就指控属诋毁”。 黄先生赶紧收起手机,只敢悄悄搜集采购平台的公开数据。 更诡异的事在三天后发生。 他在医院小程序查费用明细,发现 2200 元的针杆夹降到了 895 元。 其他零件价格没变,唯独这一样 “缩水” 了。 他截图存证。 黄先生不想忍。 他把采购平台的报价截图、网上询价记录整理好。 连同医院调价的证据,一起递交给了医保局调查组。 接待员告诉他:“2024 年集采新规重点查这个,你算赶上了。” 等待结果的日子里,他开始研究集采政策。 原来从 2024 年底起,医疗机构必须优先用中选耗材。 非中选产品加价超 50% 就可能被撤网,还会被约谈通报。 “早有这政策,我也不用遭这罪。” 他对着政策文件喃喃自语。 9 月底,调查组终于来了消息。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确实存在 “耗材加价超标” 问题。 涉事支架未走集采渠道,通过普通采购平台进货后高价销售。 医院被责令整改,退还他多收的 12000 元,还被全省通报。 拿到退款那天,黄先生请老同学吃了顿饭。 对方说:“你这是赶上好时候了,新规出台后维权容易多了。” 他望着窗外,想起张大爷 —— 不知道大爷的耗材钱能不能退。 2025年 10 月 27 日。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负责人回应澎湃新闻,否认差价问题。 说医疗器械不允许网售,他找的渠道不对才导致价格差。 甚至含糊其辞:“是不是同厂同型号,我们说不清。” 这话让黄先生气得发笑。 他翻出手机里的聊天记录,商家有二类医疗器械销售资质。 订货编码、型号规格截图都在,怎么就 “说不清” 了? 不过现在,黄先生的腿已经能正常走路,重新干起了外卖。 送单路过医院时,他会特意看一眼门诊楼前的公告栏。 那里贴着 “集采耗材价格公示”,各种零件价格明明白白。 信源:患者术后自查耗材价格,医院比网上贵十几倍,医院:购买方式不对导致价格差,网购不能确定是否是同一产品 2025-10-28 11:04·红星新闻
